新華社上海5月6日電(記者葉鋒、裘立華)“今年頭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産值增幅超過150%,財政收入增幅超過26%。”嘉興科技城黨工委書記周永強告訴記者。這樣的數據,在整體增速相對放緩的長三角,堪稱靚麗。
作為中國經濟的“龍頭”,長三角近年已進入轉型升級階段。不過,記者近期走訪發現,經過多年“長線”培育和扶持,一些地區的創新性企業已進入快速成長期,“穩增長”的新動力已逐漸接棒。
嘉興科技城規劃建設于2003年,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和浙江中科院應用技術研究院為依託,建設創新平臺。在3.65平方公里的一期核心區內,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資金投入已有36億元。
周永強介紹,一批自有的科技型企業逐漸成長,科技城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比如,手機“第三方解決方案”企業聞泰通訊,今年銷售收入有望突破40億元,比去年翻番;德景電子,前兩年産出分別為2.8億元、6.5億元,今年有望達到15億元;斯達半導體,年均增幅已超過50%……
“我們沒有引進成熟的大企業,而是以自主創新和科技創業為核心。短期內,這對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不像一般的招商引資那樣明顯;但有了自己培養的生産力,反而讓我們在若干年內都不會遇到‘騰籠換鳥’的困難。”周永強説。
“雖然不少光伏企業目前陷於低谷,但掌握了核心技術,我們對前景有信心。”中科院嘉興微電子儀器與設備工程中心副主任陳波説。他們與中科院微電子所合作的團隊,製備了納米表面結構的黑硅材料。繼去年11月使多晶硅電池轉換效率達到17.88%後,目前黑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又突破18.3%。
企業的“厚積薄發”,得益於強大的科技支撐和配套。目前,中科院已有17家研究所入駐嘉興科技城,共建有20個工程中心,每年産業化項目超過100個、轉化産值超過百億元。
2006年—2012年,科技城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技術産業年均增幅超過250%,目前畝均産值和稅收已與北京中關村相當。
轉型升級,如何處理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等之間的關係,是各地面臨的一道現實題目。一味地追求脫離當地産業配套能力的高新科技,或者一哄而上打造所謂的金融中心、物流基地等,表面上可以實現靚麗的“數字政績”,但並不具備可持續能力。
科技城所在的嘉興南湖區對此有清醒認識。南湖區委書記孫建華説,區裏已基本沒有新增的建設用地,不可能搞一般的製造業。但他認為,不能簡單地以服務經濟比重指標來衡量二、三線城市轉型升級的水平。南湖的發展不能“去工業化”,因而“升級”比“轉型”更為迫切。
孫建華坦言,南湖有很好的工業基礎,但也存在兩個軟肋。一是不少産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塊狀經濟”需要向産業鏈延伸;二是有了優勢産業,但還缺乏主導産業,從産業鏈的完整性到主導性也需要一個過程。
他認為,轉型升級,説到底是要在全球搶佔産業鏈高端,“原來是美歐日幹的,現在我們要幹,而且要幹得更好”,關鍵是要佔領産業話語權。但另一方面,嘉興科技城“10年磨劍”的探索,也説明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既要緊抓住機遇,又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