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5月14日電(記者 張雅詩 林建楊)日前,香港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啟明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就香港慈善機構在保證公開透明、建設公信力方面的運行管理經驗發表看法。
捐款管理是慈善機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錢不是我們的,是公眾捐出來的。而公眾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能否把我的錢用在我所期望的目標之上。若能有效做到,大家就會滿意。”陳啟明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説。成立於1950年的香港紅十字會是香港最具公信力、志願者最多的慈善組織之一。
公開透明是慈善機構公信力的基本保證。就香港紅十字會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捐款者(匿名投入捐款箱者除外)能在捐款三個星期後,通過打電話或者發郵件查到捐款走向。
陳啟明表示,當香港紅十字會決定展開賑災項目時,會跟當地對口單位合作,彼此簽訂合作協議,除了列明捐款將用在哪些方面外,還要交待財務的管理機制,例如項目承包商或供應商要有多家報價,並經合格工程師審批。物資派發方面,要將物資分發的方案列出給公眾看。因此,不僅要交待機構準備做什麼,還要交待怎樣去做,之後會有審計公司去審計。
“我們定期有同事去考察。在一些重要的、決定性的步驟上,若有不妥當之處,便要及時糾正,最後再做審計,並公開披露。”陳啟明説。
據了解,如果捐款數額大,香港紅十字會一般會在一個月內向社會公佈捐款的使用方案。即使有些捐款未動用,也會有大概的方向,並定期將捐款的使用情況及項目進度向捐款人交待,包括通過網站、工作報告等發佈相關信息,讓捐款人知道整個進度,而不會等到項目完結才交待。
陳啟明説,公開透明固然重要,但並不足以使一家慈善機構建立起公信力,公信力的建立需要從多個方面去努力。首先是行事方式。國際紅十字會有一些基本原則,包括人道、公正、獨立、中立、志願服務等,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紅十字會都要遵守。若要取得公眾的信任,機構的管理作風和日常所作的決定,都應遵循這些基本原則。
其次是角色定位。“慈善機構要明白自己只是信託人,是方便志願者工作的平臺,志願者才是主角。”陳啟明解釋説,信託人的概念讓一個慈善機構不會誤以為機構和捐款是屬於他們自己的,因此做決定時不會純粹依從自己喜好,而是要跟從委託人的意願和期望。
第三,機構的管制體制是否獨立和有效也是重要一環。“我們的獨立,是讓人覺得我們信得過的原因之一。”陳啟明説。
另外,慈善機構的管制文化要有社會問責意識。既然只是信託人,一切自然要向公眾交代,公開透明之餘,做事也要有規章、制度,以及有效程序去監察善款運用。
還有一個方面容易被人忽略,即風險管理的安排和方案。“一家機構有錯漏在所難免,最重要是公眾相信這是個別事件,還是經常發生的事件。”陳啟明表示,機構在出錯後是否啟動交待機制、有否隱瞞、怎麼去告訴大眾這只是個別事件,這都影響著公眾對機構的印象。
“公信力是長期積累的,一般不會因為個別負面新聞而影響機構,讓形象毀於一旦。”陳啟明説。
談到一家慈善機構的行政費是否合理,陳啟明表示,主要看有關比率和機構提供的服務性質。“正常情況下,不可能沒有行政費,否則一家機構的監督和平時策劃工作,只能百分之百依賴志願者,這並不現實。”陳啟明説,有行政費反而是一個安全保證,是確保應有監督的必然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