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張春賢:加快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進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5月16日 08時46分   來源:求是

變化變革 敢於擔當 務求實效
加快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進程
張春賢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提出了“中國夢”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做好新疆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三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做好新疆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充分把握和應對新疆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始終把推動科學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促進發展的強大動力,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終把維護社會穩定作為發展進步的基本前提,把中央精神與新疆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堅持變化變革、敢於擔當、務求實效,全力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一、著眼全局謀劃新疆科學發展思路

    我們從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出發,把新疆的發展穩定置於國際視野、全國大局中去研究、謀劃,在充分分析研判制約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特殊困難及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了“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科技、教育為支撐,加速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改革開放,打造中國西部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穩定的美好新疆”的具體戰略選擇,並在實踐中創造性地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

    科學跨越、後發趕超。我們把發展作為解決新疆問題的總鑰匙,充分發揮新疆自身的資源優勢、比較優勢、後發優勢,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區,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推進“三化”進程,加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

    群眾第一、民生優先。我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把民生問題作為區域發展平衡問題、作為民族問題高度重視,通過連續開展“民生建設年”活動和實施重點民生工程,使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疆各族人民群眾。

    解放思想、變化變革。圍繞著實現兩大歷史任務,堅持在實踐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推動工作落實。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勇於破除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思想,敢於直面矛盾,鼓勵大膽探索,在構建現代産業體系、資源配置改革、改善民生、解決群眾關注熱點問題等方面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大力弘揚新疆精神。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大力發展“一體多元、融合開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文化,提煉出“愛國愛疆、團結奉獻、勤勞互助、開放進取”的新疆精神,使之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內化為社會群體意識、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為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重視基層、加強基層、服務基層。我們始終堅持勁往基層使、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花,以農村村級和城市社區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特別是強化敵社情複雜、流動人口集中的重點村和社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力度,使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等方面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

    環保優先、生態立區。我們在一切開發建設中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道路,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確保新疆山川秀美、綠洲常在。

    善用“底線思維”,堅持反暴力、講法治、講秩序。新疆反分裂鬥爭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尖銳性的特點。針對世界範圍內非傳統安全的新情況、中亞反恐格局的新變化、自媒體時代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複雜化,我們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中,樹立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善於運用“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壞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對敵鬥爭主動權。我們始終堅持依法治區與以德治區相結合,堅持反暴力、講法治、講秩序,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剛柔並濟。不斷強化國家意識、法制意識、公民意識,不斷鞏固長治久安的組織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新疆要完成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歸根結底要靠各族幹部群眾努力奮鬥。我們牢固樹立“只有努力才能改變,只要努力就能改變”的信念,大力倡導“我能行”的主體意識,不等不靠、奮發有為,積極踐行新疆效率、提升新疆能力、樹立新疆形象,使各族群眾通過勤勞互助、團結奮鬥,走向現代生活。

    二、立足實際推進新疆發展穩定

    我們緊緊抓住中央集全黨之智、舉全國之力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歷史機遇,牢牢把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出臺的一系列特殊的關心和支持政策,立足新疆實際,以創新舉措在天山南北掀起了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熱潮。

    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推動力。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抓住差別化政策、産業援疆機遇,實施創新發展戰略,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地推進産業發展,搶佔技術市場制高點,構建新疆特色産業體系,加快“三化”進程。努力推進煤電煤化工、石油石化及下游産業、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産加工等項目落地,加快資源優勢向産業優勢、經濟優勢轉化步伐。積極佈局裝備製造、紡織服裝、戰略性新興産業等非資源類加工項目,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加快推進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一批産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産業園區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大力加強民生建設。突出基礎性、普惠性、延續性和針對性,連續三年開展“民生建設年”活動,啟動實施數百項重點民生工程,每年用於民生的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的70%以上,僅2013年確定的重點民生工程就有25類100個項目。通過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新疆“燃氣化工程”、烏魯木齊煤改氣工程、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計劃、自治區普通高校畢業生赴援疆省市培訓計劃、統籌提高社會各類人員收入水平、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專項行動等重點民生工程,全疆各族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人心暖了、心氣順了、動力強了、信心足了,為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大力加強現代文化建設。以“到人、有效、管用”為原則,大力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建設,深入開展“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活動”,重點進行新疆“三史”教育,增強了各族幹部群眾“四個認同”,強化了“三個離不開”思想。加強“區、地、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在南疆建設4151個村(社區)文化室,建成8084個“農家書屋”,初步建立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大力推進文化惠民工程,繼續實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東風工程等重點項目,實施萬村千鄉文化産品惠民行動、新疆民族文學原創和民漢互譯作品工程等項目,加大對各類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的支持力度,區地縣三級圖書館、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成立新疆藝術劇院,建立新疆民文出版基地,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我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大力加強新形勢下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深入持久地開展以打擊非法宗教活動、查繳非法宗教出版物、防範封堵非法宗教網絡傳播為重點的“三非”問題專項整治活動,大力消除各種宗教極端思想,不斷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能力和水平。

    全力維護社會大局穩定。我們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維護新疆穩定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反分裂,堅持發展穩定兩手抓、兩手硬,加強對維穩工作形勢任務的把握,對新情況新問題的分析研判,強化維穩工作責任制,推進維穩工作常態化建設。在加強社會管理工作中,支持重點地區從實際出發,先行先試,取得了很好效果,積累了寶貴經驗。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針對新疆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區情,我們堅持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綠色發展道路,做到“四個堅決”和“三個嚴禁”,即堅決保護森林、冰川,堅決保護河流、湖泊,堅決保護濕地、植被,堅決保護綠洲、草原;對水源涵養區、地下水源、飲用水源、各類自然保護區、自然生態良好區域、風景名勝區和人群密集區等生態敏感區域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嚴禁進行任何資源勘探和開發,嚴禁超采地下水,嚴禁無序開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化技術創新,抓好節能減排。加強對水能資源開發的規劃管理,強化流域、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嚴格限制高耗水工業項目建設和農業粗放型用水。抓好天然林保護和草原禁牧、休牧。通過不懈努力,新疆環境保護和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全疆森林覆蓋率由2009年的2.94%提高到2012年的4.24%,其中綠洲森林覆蓋率由14.95%提高到23.5%。造林面積每年以300萬畝以上的速度遞增。塔裏木河實現連續30多個月不斷流,結束了下游河道乾涸多年的歷史。加快烏魯木齊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加強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倡導變化變革、敢於擔當、務求實效,不斷激發幹部群眾幹事創業激情,創造新疆效率,提升新疆能力。通過赴沿海內地發達省區學習考察等,開闊視野、啟發思維,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樹立“不讓綜合素質高能幹事的人吃虧、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長期在基層一線埋頭苦幹的人吃虧”的“三個不吃虧”用人導向。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廳級領導幹部,面向基層遴選自治區級公務員,激發了幹部隊伍的活力。推進行政效能考評工作,堅決消除“懶、散、庸、拖、貪”現象。對職稱評定辦法進行重大改革探索,職稱聘用努力向特殊人才和基層一線人才傾斜,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貢獻體現在工作和事業中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特殊褒獎,增強了廣大知識分子幹事創業的信心。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八項規定,真正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三、新疆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突破新成效

    三年來,我們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用創新的思維和辦法回應全疆各族人民群眾謀富裕、求發展、思穩定、盼和諧的熱切企盼,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振奮的變化。

    經濟發展連上新臺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許多經濟指標處於全國前列。全疆地區生産總值由2009年的4277億元,到2012年突破7500億元,連續三年實現生産總值新增千億元。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比2009年增長2.2倍。全口徑財政收入1921億元,公共財政收入909億元,均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442元,連續三年增速居全國前列。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335萬人次,三年翻了一番,增速在全國21個大型機場中排名第一。旅遊總人數達4861萬人次,比2009年翻了一番多,新疆旅遊越來越得到國內外高端遊客的青睞。

    民生改善得到新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連續三年超過全疆生産總值增幅。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三年增速居全國前列。三年來,共完成安居富民工程82.87萬戶、定居興牧工程4.15萬戶、保障性住房85.3萬戶,三項工程覆蓋388.3萬人。雙語教學普及率逐年提高,2012年建成2237所國家項目雙語幼兒園。南疆實現從學前教育、小學、初中到中等職業教育的14年免費教育。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7%,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零就業家庭繼續保持動態清零。2.3萬名未就業普通高校畢業生赴援疆省市和國家部委188所院校接受培訓,7.5萬名2009年前未就業大學畢業生全部實現就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均比全國提前一年實現全覆蓋。34.3萬“五七工”、家屬工全部納入養老保險社會統籌;14.3萬關閉、破産國有企業退休人員醫保問題得到解決。1235名新疆籍內地流浪未成年人得到解救和分類救助。統籌提高新疆各族幹部群眾特別是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幹部收入水平,受益人員達500多萬人。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我們用創新的思維和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堅持資源效益最大化、資源開發惠及各族人民群眾的改革思路,對資源有償使用及審批制度進行探索創新,取得良好成效。積極參與央企改制合作,開創了地方參股央企、地方和央企合作的新模式。喀什、霍爾果斯兩個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啟動、産業聚集效應初顯成效。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

    社會穩定取得新成效。各項維穩措施綜合發力,維穩工作不斷趨於常態化、科學化、法制化,發現、防範、打擊、處置能力明顯提高,成功處置了一系列突發事件,96%以上分裂破壞、暴力恐怖活動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和行動之前,確保了“7·5”敏感期、中國—亞歐博覽會、黨的十八大等一系列重點敏感節點全疆社會大局穩定。當前新疆維護穩定的群眾基礎、社會基礎、基層基礎更加穩固,社會大局向好趨勢更加明顯。

    精神面貌呈現新氣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新疆最令人振奮的是變化,最令人感動的是精神。當前,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愛國、科學、富裕、民主、法治、和諧、包容、開放、勤勞等現代價值觀念成為各族幹部群眾的自覺追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日益融入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成為推動新疆加快發展的重要動力。各族幹部群眾弘揚新疆精神,踐行新疆效率,提升新疆效能,樹立新疆形象,把關注點、興奮點和注意力聚集到加快發展、維護穩定、促進和諧上來,聚集到過現代、文明的生活上來,整個社會充滿了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新風新貌。各民族群眾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形成了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局面。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新疆人的“中國夢”就是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穩定的美好新疆。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新疆各族人民,緊密結合新疆實際,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就一定能在天山南北創造新的人間奇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

 
 
 相關鏈結
· 張春賢在阿克蘇調研考察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情況
· 張春賢主持會議分析經濟運行狀況安排部署工作
· 張春賢:發展現代化的教育 推進新疆教育事業發展
· 張春賢在烏魯木齊會見新加坡駐華特命全權大使
· 張春賢等會見14位湖南援疆博士服務團成員
· 張春賢會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黨組副書記齊鳴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