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四川雅安5月20日電(記者周相吉、薛玉斌、張萌)青山下、農田邊,帳篷連成片。這是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一個月後雅安災區的景象。在這景象背後,有人間大愛,有自強不息,有辛酸苦辣,也有信心與希望……
“沒有理由不自救”
4月20日8點02分,蘆山縣隆興村村民李平的樓房瞬間變得支離破碎,但李平當時並不知道,他和妻子帶著孩子正在成都打工。9時,當他得知家鄉發生地震後,李平立即開著摩托車向家鄉飛馳。
李平回到家中,母親安然無恙。然而他的鄰居卻在地震中不幸遇難。“當時救援官兵已經趕到,還有救援官兵在路上犧牲了。”李平眨著發紅的眼睛説。
“許多人拋家舍業、甚至犧牲生命來我們這裡救災,我們沒有理由不自救。”李平説。李平和村裏年輕人立即行動起來,找來竹竿、木樁、油布搭建了一個大帳篷。當晚,村組裏的老老少少都住了進去。
地震發生後的幾天裏,方便麵、水、帳篷等救援物資陸續被送到村裏。除了主動幫著卸各種救災物資外,李平和村裏的年輕人自發加入“摩托救援大軍”,在蘆山至寶興道路、蘆山境內部分路段幾度中斷、汽車根本無法通行時,他們用摩托車一次又一次把救援人員、志願者送往災區。
5月1日以後,隨著余震減少,村民們開始回到損毀的房屋內搶收食物、農作物種子等物資。5月以來受災群眾已經開始忙著犁田、插秧。17日,在細雨籠罩的龍門鄉集市,紅星村村民楊雲香背著背簍,正在選購黃豆種子。“季節不等人,該種時就要種嘛。”楊雲香説。
帳篷裏的安定生活
在蘆山縣龍門鄉的青龍村集中安置點裏,12歲的張傑和只有6歲多的田力經常圍著帳篷捉迷藏,孩子們的臉上已幾乎看不到地震帶來的恐懼和壓抑。在集中安置點內,解放軍官兵還專門搭建了供孩子玩耍的“兒童樂園”。“我最開心的事是看解放軍叔叔給我們變魔術,好好玩。”張傑告訴記者。
地震時,張傑的右手被砸傷,至今手臂還纏著紗布。“我以前都不聽媽媽的話,地震時她緊緊抱著我,我才看出媽媽有多愛我”。讓張傑感受到溫暖的,還有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與關心。5月2日學校復課以後,由於受傷的手尚未痊癒,同學們都會幫他把上課用的書籍放到課桌上。
一些集中安置點還自發建立起“帳篷長”管理制度。5月中旬,在雅安市天全縣向陽社區森林蔬菜公司安置點,下身癱瘓的劉成剛正坐在輪椅上跟家人聊天。在他旁邊,是一桌中午還沒吃完的飯菜,有肉,也有蔬菜。“心裏頭比較安定,不慌亂,每天都有‘帳篷長’來看我。”劉成剛説。
劉成剛所説的帳篷長叫高德昌,這個“長”是安置點居民一致推舉的,他負責安置點裏一至二十號帳篷的安全、衛生、防火防盜等工作。“每天6點左右起床查看帳篷安全隱患,晚上要巡邏到12點左右才睡覺。”高德昌説。
在向陽社區森林蔬菜公司安置點內,近千人住在162頂帳篷內。他們除了有自己的帳篷長以外,還有調解員、巡查員、維穩信息員、衛生監督員等。“自從群眾住進帳篷後,到現在還沒有發生大的矛盾糾紛。”向陽社區主任李永芳説。地震以後,大量受災群眾開始進入森林蔬菜公司廣場,而向陽社區只有3個社區幹部,根本忙不過來,隨著志願者的加入,逐漸形成了“四員一篷長”的自我管理機制。
此外,記者在雅安市寶興縣的多個集中安置點發現,包括治安員、消防員、衛生員等人員的姓名電話全部公開,讓受災群眾隨時能找到服務人員。
部分群眾陸續搬進過渡安置房
在雅安市天全縣仁義鄉,張家村的村民呂成俊説,現在正是大小春生産的搶種搶收時期,但對他來説,更重要的還是修過渡安置房。19日,呂成俊正在對自家危房進行拆卸工作,附近村民也趕來幫忙。“佔地150平方米的危房,要一週才能全部拆卸完。”呂成俊説,被拆下來的材料還可以再用。
在蘆山縣,部分災區群眾已經在用廢舊原料搭建過渡安置房。龍門鄉紅星村的王國強在5月10日前就已經開始搭建過渡房了。如今,王國強已經住進三間水泥地面、木板搭墻、屋頂鋪油氈布和彩條布的30平方米過渡房裏。比起帳篷,在防潮、防曬、防雨方面明顯好很多。
19日,在蘆山縣龍門鄉的隆興村,村民李平正在挖一條水溝。在水溝的旁邊,是李平即將搭建完工的小木屋。“墻體的木板是現成的,頂棚材料是買的,但只花了1000多元。”李平説,20日晚上他就能搬進木屋了,“肯定比住帳篷好很多了”。
根據當地出臺的安置補償政策,像李平這樣自建過渡安置房的村民將會領到3000元的補助資金。“只要農戶出現房屋倒塌、嚴重受損需拆除以及因地震誘發次生災害必須搬遷的任何一種情況,村民自建過渡房或投親靠友等都會得到3000元的補助。”在隆興村做災區群眾疏導工作的蘆山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紀檢組長張學軍説。
據雅安市民政局副局長熊超介紹,全市50余萬災區群眾已經獲得6500多噸糧食、9900多萬元現金的臨時生活救助。同時,在災區群眾過渡安置方式上,3萬多戶災區群眾採取投親靠友方式進行安置,1萬多戶採取自建過渡房安置,5萬多戶群眾住在臨時安置點內安置,另有5萬餘戶採取其他方式安置。災區受損房屋的維修加固工作目前也已全面啟動,預計6月底全面完成。
“雖然國家對災後重建規劃、具體政策還沒明確,但我們對未來不會迷茫。”李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