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事前聽罵聲,不要事後聽哭聲
——探尋我國山洪地質災害防禦之策
新華社南寧6月4日電(記者朱諸、于文靜)進入6月,全國各地主汛期陸續到來,山洪地質災害也進入了高發期。由於分佈廣、突發性強、破壞力大,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已經成為各地防汛工作的重點難點和薄弱環節。
我國的江西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屬於境內溪河縱橫、山丘區分佈廣、地形地質條件複雜的地區,山洪地質災害也成為當地汛期最主要的災種之一。5月下旬,記者隨國家防總、水利部組織的“防汛備汛行”採訪組來到兩地防汛備汛一線,探尋山洪地質災害防禦之策。
加強預警 群測群防
“當降雨量達到1小時30毫米時,報警器就會響起來,雨量越大,聲音就越高。這個預警消息也會自動發到縣防汛辦去,縣防汛辦會據此做出下一步部署。”江西省萬載縣嶺東鄉蘭田村山洪預警廣播站的管理員一邊説一邊向記者演示簡易雨量報警器的工作原理。
2007年以來,萬載縣先後建成了94個自動雨量和水位監測站,250個簡易報警雨量站、預警廣播站。向山洪災害隱患地區群眾發放了包括手搖報警機、對講機、銅鑼在內的報警設備627個。
此外,嶺東鄉的無線廣播站也實現了現代化的遠程預警。該系統的主機安裝在蘭田村村委會,7臺分機安裝在山洪易發區、人群聚居點。當發生警戒雨量時,縣防汛辦及時給鄉鎮防汛負責人、防汛辦主任、村幹部以及預警廣播主機發送短信,而通過短信發送即可啟動廣播站主機,自動向周圍發出預警廣播。
“這幾年,我們已經基本完成了硬體方面的建設,包括水雨情的蒐集網絡和信息發送平臺的建設。”江西省水利廳副廳長、省防總秘書長羅小雲説,“但是信息發送後,還得有人來執行。我們以鄉、村為單位,鄉里面每個幹部包一個村,村幹部要確定村裏可能受影響的有哪些戶,一般按照3至5戶為一組,由一個組長牽頭,負責將信息通知到每一戶。從得到雨情信息到預警信息發到每個村民,必須在10分鐘之內完成。”
據統計,江西省山丘區佔全省國土面積的78%,因為山洪地質災害導致死亡的人數佔該省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80%。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何品志介紹,汛期造成廣西人員傷亡最大的災種也是山洪地質災害,而山洪災害防禦的重點則在於群測群防。他説,“我們的監測信息是要靠人去傳遞的,特別是暴雨的時候,遇到無線電中斷、電力中斷情況,還得靠敲鑼這種‘土辦法’,甚至要挨家挨戶的通知。而且從今年開始,我們給敲鑼的人也發放了補助。”
堅持提前轉移 災害沒有“後悔藥”
4月29日,在日均降雨量最大浮梁縣,連夜緊急轉移群眾1207人;
5月7日,廬山區普降大暴雨,轉移人口1900人;
5月8日晚,星子縣大暴雨,連夜轉移6個自然村963名村民;
5月15日,永新縣三灣鄉持續強降雨,通訊中斷,公路淹沒12處,5處山體滑坡,緊急轉移人口3291人,無一人員傷亡。
……
這是江西省近期防範強降雨可能造成山洪地質災害而提前轉移當地群眾的記錄。
“對付山洪地質災害,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前‘走’,這個辦法雖然笨,但也最管用。”羅小雲説。
但轉移也遇到不少困難。何品志説,“有些人不願意走,他們不相信,有人説‘我在這兒住了幾十年了,都沒有發生過山洪,為什麼現在你們要動員我走。’”
“寧可事前聽罵聲,不要事後聽哭聲。”這是廣西各級防汛總結山洪災害防禦經驗時屢屢提及的一句話。
“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這句話。”何品志説,“實踐告訴我們,防禦山洪地質災害工作最大的敵人並不是災害本身,而是人的主觀思想,麻痹大意、僥倖心理往往釀成大錯。所以需要喚醒廣大民眾防災減災的意識,該轉移的時候一定不能猶豫。”
編織天羅地網 掃除隱患盲點
5月16日,江西省贛州信豐、崇義兩縣發生強降雨,導致山洪地質災害。兩處私營林場雇傭的臨時工人居住在臨時工棚內,一處因滑坡、泥石流,另一處因滑落的巨石砸中工棚,導致5人死亡,2人失蹤。這是江西省今年唯一致死的兩起洪澇災害。
“真是防不勝防。本來這種地方就不應該有人去,但由於生存、生活的需要,恰恰就有人去。這些地區沒有納入我們正常的監管範圍,這也暴露了我們山洪災害防禦還存在盲點。”羅小雲説。
據了解,事後江西省防總進一步細化了山洪災害的防禦措施,要求以縣為單位,查清山洪地質災害的防禦對象,將易受威脅的駐地部隊、礦山、林場以及私營企業等納入管理範圍。
廣西列入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的區域涉及94個縣(市、區)中,但在調查中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也很多,目前當地正在加快建成覆蓋這些地區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