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天府之國”的人居夢想
——成都科學建設“宜人城市”紀實
新華社成都6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蔣作平、楊迪) 第12屆《財富》全球論壇即將舉行,世界目光再次聚焦成都。這座擁有1400多萬人口、有“天府之國”千年美譽的西部中心城市,在中國和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正變得越發重要。
《財富》全球論壇的舉行,又將開啟這座城市發展的新時代。當今成都正沿著現代化城市形態、高端化城市業態、特色化城市文態和優美化城市生態的“四態合一”路徑,建設一座現代化、國際化的宜人城市,用未來城市的魅力藍圖寄託“美麗中國”的人本夢想。
以“産城一體”推進“兩化”互動,讓城市形態更加現代,業態更加高端
“寧要城南一張床,不要城北一套房”,這句話道出了成都市發展失衡的現狀:城東、城南、城西都有了現代化的雛形,而城北卻是形象最差、交通最擁堵的區域,與成都國際化城市的定位極不匹配。
過去十年,成都率先在全國開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力圖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如今,面對城市二元結構難題,成都啟動“北改工程”,將用幾年時間投入3300多億元,通過改善城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改善城北居民的生活環境,推動傳統業態轉型。
提升城市面貌,改善基礎設施,僅僅是成都立城優城的開始。只有走“産城一體”的發展之路,才能避免重蹈空心城鎮化、片面城鎮化的覆轍。去年起,成都把“産業倍增”列為重大興市戰略,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計劃用4年左右實現工業增加值率先倍增。
同時,成都緊貼産業園區建設城市新區,依靠産業為動力建設城市,依託城市為載體支撐産業;在中心城區,則以城市綜合體為依託,沿交通軸線形成城市的“商業走廊”,引導人口重新佈局。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説:“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城市建設,‘宜人’為本。”以此為目標,成都還把“交通先行”擺在城市發展的首位,大規模改造擴容城市道路,大興軌道交通建設,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標本兼治解決城市擁堵難題。成都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目前已達到37.9%,到2015年將力爭達到50%。
實體呈現巴蜀文化守住成都根脈,城市文態更有特色
好萊塢電影《功夫熊貓》風靡全球,讓成都市深入思索文化産生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作為古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和國家首批認定的歷史文化名城,成都的歷史文脈獨具特色、底蘊深厚。
“這是成都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也是展現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黃新初認為,如果城市歷史文化的“根”斷了,城市的魅力也將隨之喪失。
因此,成都格外注重歷史街區、文化廊道和天府古鎮群建設。在“北改”中,成都把駟馬橋、天回鎮、九里堤等地點深厚的歷史淵源融入到建築設施當中,以雕塑、篆刻等實體形式,讓城市的歷史文化走出書本、博物館,躍出人們的腦海。
“一座城市實質就是一個有機體,是一個由人口、産業、生態、文化多個系統耦合成的有機體。”黃新初認為,城市的發展過程,應當讓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最核心的文化精髓得到有序傳承和有效開發。
環城生態區築起“生態屏障”“城市綠肺”,城市生態更加優美
今年5月底,成都錦城湖和白鷺灣生態濕地正式向公眾開放,成都市規劃的“六湖八濕地”環城生態區初露芳容。
到2017年,成都要在繞城高速內外各500米的範圍內建成六個大型湖泊、八處生態濕地,規劃總面積約187平方公里。這些湖泊和濕地遍佈成都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如同為城市戴上了一串80多公里長的“翡翠項鏈”。
“天府之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如今,成都市再次提出“治水興城”,通過環城生態湖泊水系的打造,將中心城區的水面比例從1.8%提高到6%。
這也將刷新特大城市科學佈局的新格局:環城生態區如同一道“生態屏障”,以綠色分隔了城市組團,避免城市如同攤大餅般無限擴張,實現“城區五百米見綠、有條件地區千米見水”的生態建設目標;未來城市將採取“走廊+組團”式的佈局方式,各個組團之間採取快速通道連接起來,保留由自然山水、景觀農業、人工綠地構建起的大面積綠色開敞空間,實現交通網絡和生態網絡、城市形態和城市生態的科學配置。
“成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更是子子孫孫的。環城生態區將給成都的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生態遺産。”黃新初説,成都要以長遠發展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考量,以適度超前性支撐城市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