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 韓潔)今年50歲的汪道權是安徽省銅陵縣鐘鳴鎮新聯村的種糧大戶。幾天前,他剛收割完1000多畝小麥,眼下正忙著翻地種水稻。
“今年小麥收成不錯,品質也好,最重要的是賣價很理想。”談到已被收購一空的小麥,汪道權笑容滿面。
從2002年至今,汪道權已經從周邊農戶手中流轉了1000多畝地。一年兩季,種完小麥再種水稻,十多年來種糧漸成規模。
汪道權説,和去年相比,今年的小麥收購格外省心。小麥一割下來,自己什麼不用幹,立刻有收購商圍上來,談好價錢,過完磅當場給錢並把小麥拉走。
汪道權對今年種糧充滿信心。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今年他的小麥畝産700斤左右,收購價為每百斤95元,僅小麥就入賬近70萬元。
讓汪道權吃了顆“定心丸”的,是今年包括糧食最低收購價在內的一系列國家惠農政策,其背後是國家財政的有力支撐,為夯實糧食豐收提供了“資金保障”。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本月初表示,目前全國夏糧生産大局初定,如果後期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今年全國夏糧生産有望再獲豐收,冬小麥將連續第十年豐收。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説,隨著我國農業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發展時期,政府持續而堅定的惠農政策釋放出強烈信號,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糧食生産發展。
面對今年更加複雜的糧食和農業生産形勢,今年國家繼續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為解決農民賣糧難,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早在去年秋冬種時,國家就公佈了201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0.10元。今年1月底又公佈了水稻最低收購價,早稻每斤提高0.12元,中晚稻和粳稻每斤提高0.10元。
春耕備耕之時,財政部提早預撥了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對農民的四項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合計達1700.55億元,補貼力度超過去年。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農資綜合補貼更注重“動態調整”,力爭彌補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變動給種糧農民增加的生産成本;151億元糧食直補原則上要求發放到從事糧食生産的農民;良種補貼覆蓋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農機購置補貼範圍繼續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8個小類175個品目,在此基礎上各地最多可再自行增加30個品目。
汪道權現在擁有一台大型巡耕機、一台收割機,還有一些小型農機。“增加糧食産量,離不開科學的種植技術和先進的自動化機械。農機補貼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他説。
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除了增加各種補貼,今年中央財政還加大對農業防災減災穩産增産關鍵技術補助、低産田改造高産田等多方面投入,不斷提高糧食生産能力。
如不久前,中央財政專門下撥2013年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資金7億元,支持華北、西北等7省區開展旱作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通過抗旱減災,讓旱作區成為糧食生産新的增長點。
“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各種惠農政策綜合發力,為今年實現糧食生産再獲豐收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宋洪遠説。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主産區和優勢産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産經營主體傾斜。
對此,汪道權備受鼓舞。他告訴記者,目前自己每畝地可以獲得省裏給予種糧大戶的10元補貼,這得益於安徽早在2004年開始的對種糧大戶直接補貼政策。
“國家支持種糧大戶,更堅定了我走規模化經營道路的決心。等忙完插秧,我想去申請註冊家庭農場,希望將來更多人可以吃上我們農場生産的糧食。”汪道權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