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6月10日電(記者 周潤健)6月12日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民俗專家表示,從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和食俗來看,端午節蘊藏著豐富的醫藥衛生和養生保健內容,堪稱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保健節”。
從事民俗研究的由國慶告訴記者,在古代,五月俗稱“惡月”、“毒月”,五日又稱“惡日”、“毒日”。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這是人們最忌諱的。所以,舊時過端午節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形成了插蒲草、艾葉,喝雄黃酒,拴五色絲線等驅邪避疫的特殊習俗。
據相關資料記載,艾草、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劍,以艾作鞭,以蒜作錘,又稱“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滅病菌、斬妖除魔、驅毒避邪。
由國慶介紹説,端午節期間,正是寒氣和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多雨潮濕,毒蟲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節懸挂艾草、菖蒲和蒜頭,從傳統的衛生防疫角度來説,確實可以避毒蟲、消病毒、除惡氣。民間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民俗説法。
另外,五月初五,我國民間還用雄黃、桃仁、蒲葉、艾草等,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草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或塗抹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肚臍,以驅除毒蟲,祈福小孩平安。從衛生角度看,這些活動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為雄黃作為中藥外用,具有抗菌、解毒的功效,多用於皮膚病和毒蟲咬傷等的治療,而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也可以消毒殺菌。
此外,端午節吃的粽子也有養生保健功效,其中,糯米具有很好的食療作用,粽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根據傳統醫學養生理論,有些人也會吃一些養心的食物,如安神的百合芙蓉,清熱解毒的薄荷茯苓等。
民俗專家表示,端午節的這些習俗和食俗體現了古人對防病保健的重視,簡單實用有效,至今還具有一定的民俗意趣與生命力。全社會應該以端午節為契機,向公眾普及科學防病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