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疆:實施“凈土工程” 力逐農田“白色污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12日 16時59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2日電(記者 趙春暉 宿傳義)今年入春後,新疆開始忙於和殘存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開戰”:3800萬元專項資金被用於回收廢舊地膜,農戶使用政府指定的合格地膜,就可獲得補貼。在這個中國最大的節水農業區域,治理農田“白色污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垃圾堆”上種地

    4月正是新疆春耕大忙之際,瑪納斯縣農民肖付林卻不得不時常停下拖拉機,清理犁鏵上纏繞著的廢舊地膜。30年前,正是使用了這種白色塑料薄膜,讓他家40多畝棉田的産量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如今,埋在地下的殘膜已經逼得他不得不在滿是殘膜的土地裏種莊稼。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説,農田地膜在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大規模應用,帶來的污染問題也特別嚴重,不治理就無法繼續正常農業生産。

    在過去兩年中,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連續對新疆20個縣的農田進行取樣調查,結果顯示,當地農田平均每畝地膜的殘留量已經達到了16.88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到五倍。

    “這已經是在垃圾堆上種莊稼了!”自治區農業廳資源與環境保護站站長秦曉輝説,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大量使用超薄地膜,這樣的地膜一扯就爛,無法回收,只能任其埋在地下;而多年來埋入地下的殘膜碎屑,更是沒有辦法清理,成為農田裏的永久垃圾。

    更多危害尚未顯露

    有農業生態專家指出,“白色污染”已經超過了當地農田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農田生態將進一步惡化……“這種污染還具有累積性,隨著地膜殘留在土壤裏逐年累積,污染會越來越嚴重!”嚴昌榮説,最直接的後果是農作物減産,影響農民持續增收。

    據自治區農科院提供的研究報告顯示,作物産量隨殘膜量的增加呈下降趨勢。以棉花為例,當土壤中殘膜量達到每畝3.5公斤時,至少減産15%。

    農田地膜殘留的危害逐步顯露,而其潛在的後果卻難以估量。長期關注這一問題的新疆著名農田水利專家、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新光説:“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後果只是農作物減産,但殘膜會不會對地下水和土壤産生其他形式的污染,眼下還沒有人去進行長期、系統深入和覆蓋較大範圍的跟蹤調查研究,因此,關於它的危害,我們沒有看到的可能要比能看到的多得多。”

    “治白”路漫漫

    為了治理白色污染,在過去兩年中,新疆農業部門已經在一些縣市進行了試點,其中,每年向位於塔裏木盆地的尉犁縣投入340萬元,絕大多數用於對當地14萬畝實驗示範基地進行地膜補貼,鼓勵農民使用較厚的地膜。

    從今年開始,新疆投入3800萬元實施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項目,首批有12個縣市被納入試點範圍,在示範區嚴格使用標準,引導農民採用厚度0.01mm以上的地膜,禁止厚度小于0.008mm地膜的應用。同時通過以舊換新的形式,對農民回收殘膜和使用0.01mm以上厚度標準地膜進行補貼。

    然而由於這一政策的覆蓋範圍過小,數千萬元資金所起到的輻射作用也依然有限。另據一些由國家補貼數百萬元,剛剛建起來的地膜回收企業反映,由於農民缺乏積極性,企業普遍“吃不飽”,使得這一農田清潔工程面臨尷尬境地。

    對此,專家和基層幹部提出,治理“白色污染”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從改變農民對地膜的使用“慣性”上入手,特別是治理資金的投向必須要有示範帶動效應,否則治理“白色污染”難有收效。他們認為,目前最為緊迫的工作是儘快修改或重新制定地膜生産的國家標準。

 
 
 相關鏈結
· 北京市九部門首次聯合開展冬季清掃白色污染行動
· 山東研發出新型生態降解地膜有望破解"白色污染"
· 西藏自治區今年環保工作重點是全面禁止白色污染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