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17日將進行首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17日 07時08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16日電(記者 張旭東)“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指揮部16日晚在媒體通氣會上宣佈,“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17日將進行首潛,這個潛次的主要目的是進行長基線定位系統試驗。

    據“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指揮部副總指揮胡震介紹,17日6時工作人員就將開始準備,9時各就各位準備下潛。整個潛次大約需要7小時,下潛和上浮各1小時,水下作業4小時,布放和回收約1小時,16時左右回收潛水器,下潛深度將超過1000米。

    “這個潛次的主要目的有三個:一是驗證潛水器的狀態,二是進行潛水器長基線定位系統試驗,三是鍛鍊潛航員在海山地形的駕駛技能。”胡震説。

    據了解,這個潛次將由“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擔任主駕駛,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楊波和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劉開周下潛驗證潛水器聲學系統、運動控制系統和基於長基線定位系統的自主導航軟體。

    據介紹,葉聰、楊波和劉開週三個人也是7000米級海試中首次突破7000米的下潛組合,當時他們下潛至7020米。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南海深部科學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

    6月14日,科學家和航次隊員在布放箱式取樣器。正在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抵達南海冷泉作業區。由於這一海域目前海況惡劣,無法進行下潛,隨船科學家和航次隊員于13日至14日開展了一些常規科學調查。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開展常規科學調查

    正在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抵達南海冷泉作業區,這個海域海況惡劣,無法進行下潛,因此隨船科學家于13日至14日開展了一些常規科學調查。

    這個航次共有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和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等6位科學家隨船。13日上午,他們和航次隊員首先進行了溫鹽深儀等常規調查設備的安裝和測試,中午又安裝了重力取樣器。13日晚上,作業海區下起了雨,科學家和航次隊員冒雨利用重力取樣器提取了海底沉積物樣本。

    14日上午,科學家又開始安裝箱式取樣器。11時30分左右,設備安裝、調試完畢,航次隊員用地質絞車挂著箱式取樣器入海作業。 >>>詳細閱讀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遭遇惡劣海況

    “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3日淩晨抵達南海冷泉作業區,作業區風浪較大,而且海況將更加惡劣,當日上午航次隊員抓緊進行了一些設備的測試,試驗性應用航次潛器的第一次下潛時間還要依據海況確定。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原計劃第一個作業區是在海山區,但預報顯示該海域海況將非常惡劣。因此,航次現場指揮部12日下午在氣象商討會上決定,先去海況較好的冷泉區,乘大風來臨之前進行一些設備的測試,為下潛做好準備,潛水器的具體下潛時間要根據海況確定。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蛟龍”號從廈門錨地起航返往南海冷泉作業區
·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開展常規科學調查
·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遭遇惡劣海況
· “蛟龍”號預計一星期後抵達南海作業海區
· 圖表:“蛟龍”號起航執行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