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6月18日電(記者 張旭東)正在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18日上午搭載首位“乘客”在南海一冷泉區下潛,16時30分左右,“蛟龍”號返回母船“向陽紅09”。首位下潛科學家、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出艙,身體狀況良好。
周懷陽出艙後,接受了其他5位科學家特殊的“歡迎禮”──澆水。五塑料桶水逐一澆在周懷陽身上,他渾身濕透,現場一片掌聲和喝彩聲。“坐著中國人自己的潛水器下潛我已經等了10多年了,今天真的是特別激動。今天在潛水器裏説著中國話,看著中國字,感覺很好,很愉快。”周懷陽説。
“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壯觀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龍’我們能有更多發現,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懷陽説。
18日,“蛟龍”號進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第二次下潛。9時20分左右,潛水器被布放至水中,蛙人解開潛水器的繩纜。9時37分,潛水器注水完畢開始下潛。10時22分,潛水器下潛至水下1300多米,並拋載第一組壓載鐵開始水下作業。
在水下作業約5小時後,潛水器拋載第二組壓載鐵開始上浮,15時56分左右,“蛟龍”號在母船右舷前方浮出水面。隨後,母船甲板部門、蛙人和水面支持部門工作人員將潛水器回收至母船。
這個潛次是“蛟龍”號第54次下潛,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唐嘉陵擔任主駕駛,中科院聲學所張東升負責測試潛水器定位系統,周懷陽在海底實際觀察冷泉區。
據了解,這個潛次的任務是以長基線定位系統性能驗證為主,首次搭載科學家下潛,採集冷泉區樣品,獲取海底相關環境參數。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