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吳晶晶、羅沙)“家裏現代化、屋外臟亂差”、“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這是當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環境現狀。
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部分政協常委、委員指出,必須著力破解農村地區“垃圾圍村”的局面,不能讓鄉村環境成“美麗中國”建設的短板,加快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刻不容緩。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村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但在農民腰包鼓起來的同時,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集約化快速發展給農村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逐步顯現。”全國政協常委鄭小燕説,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等導致的環境事件呈多發態勢,農村地區畜禽養殖面源污染、土壤退化、水體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環境臟亂差問題較為嚴重。
“一些地區農村生態環境逐年惡化,並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産量、農産品質量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由此産生的農村飲用水安全、農産品安全問題直接威脅著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全國政協常委田惠光説。
田惠光常委指出,化肥、農藥、農膜、生長調節劑等農用物資的使用,促進農業增産的同時也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些鄉鎮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遠遠大於環境承載能力;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隨意堆放排放不僅傳播病毒細菌,也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此外,礦産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使生態功能退化。
全國政協委員王全書指出,農村過密養殖隱患重重,畜禽糞便、養殖廢水得不到有效處理,造成養殖場周邊環境亞硝酸鹽、氨氮、大腸桿菌等嚴重超標。同時,城市污染包括工業“三廢”向農村蔓延的勢頭有增無減。
鄭小燕常委在調研中發現,當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制約因素包括:現有法律法規不健全,涉及農村環境保護如畜禽養殖面源污染和工業污染方面,沒有專門性法律法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道路整修、排污管網建設、河道清理、改水改廁工程、綠化美化、環衛隊伍建設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財力投入,一些財政緊張的地區在投入上顯得捉襟見肘;科技支撐能力不足,對重金屬污染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課題研究成果較少;各部門聯合協調不力;部分幹部群眾環保意識和環保知識水平有待提高等。
政協常委、委員們呼籲,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民生工程,關係到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也關係到農産品産地環境安全、農産品質量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亟待採取切實措施。
鄭小燕常委建議,應儘快出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等專項法律法規,加大對各類危害農村環境行為的懲處力度,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供堅實保障。
田惠光常委建議,設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基金,加強規劃、政策和資金引導。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型農業、高效農業、生態有機農業,改以往粗放型的農業生産方式為依靠科技的精密型生態農業。
他同時提出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要求污染企業通過植樹造林等手段補償對環境的破壞。對一些違法違章的小工廠、小作坊,要堅決予以取締,而對從事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和營運的單位,要在用地、用電、稅收等方面實行優惠扶持政策。
“應將生態鄉村建設目標納入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王全書委員説。
他建議,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監督能力建設等社會公益類項目,應以政府投資為主,實現投資多元化,吸引民間資本投入生態鄉村建設。
政協常委、委員們呼籲,應凝聚“美麗鄉村”建設的共識,開展深入持久的生態鄉村宣傳推廣活動,在全社會形成“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高度共識和公民擔當。
“讓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希望的田野,通過切實有效的綜合整治,踩住農村污染的‘剎車’,還鄉村一片美麗的凈土!”王全書委員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