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歐甸丘、姜剛)我國重金屬污染土地到底有多少?有的數據説,全國已有約8.3%的耕地受到重金屬污染;還有的説,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超過16%;更有的説,20%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屬污染……面對這些來源不同的數據,哪一個可信?
作為關係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重要信息,重金屬污染土地的相關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污染範圍程度,亟待信息公開
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要求,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以及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
事實上,由於信息不公開,各種有關重金屬污染土地的傳言較多。
中國水稻研究所與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10年發佈的《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稱,我國約20%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屬污染,其中鎘污染的耕地涉及11個省25個地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九三學社提出的《關於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建議》指出,我國農業污染日趨嚴重,“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超過16%,某市50%的耕地遭重金屬污染,某鉛鋅礦周邊耕地鎘、鉛含量超標60%以上……”
近期,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説:“數據顯示,全國已有1.5億畝耕地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土壤中污染物超標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倍。”如果按照全國18億畝耕地計算,被污染的面積約為8.3%。
重金屬污染情況眾説紛紜,人們到底該相信哪一種?
記者查閱權威部門的官方網站,有關重金屬污染的信息披露還是在2006年7月。當時的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在一次講話中透露,據不完全調查,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合計約佔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這位負責人還透露,全國土壤現狀調查及污染防治項目由環保和國土部門共同承擔,總經費預算約10億元。
“搞了那麼長時間的調查,重金屬污染的範圍和程度應該公開。”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周鋒劍認為,廣大群眾對此類信息享有知情權,信息透明才能減少人們的恐慌。
受害者不知情,防治者難下手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土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盧瑛説,如今7年過去了,我國部分地區環境污染不斷加劇,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今年6月,環保部公佈的《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已經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然而,相關信息並未公開。
近期,“鎘大米”風潮波及大江南北,百餘批大米被檢測出鎘含量嚴重超標。
記者在廣東、湖南等被檢鎘含量超標大米種植地採訪時,一些農民告訴記者:“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鎘,我們自己也一直吃著這種米。”
當地一些種糧大戶憂心忡忡,“好不容易種出來的稻穀就是沒人敢收,更不用説賣出好價錢了。有關部門應該讓我們知道哪些地方不能種,哪些地方可以種。”
一些消費者質疑,土壤重金屬污染信息不透明,讓消費者無從選擇。
中國土壤學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説,當前,土壤重金屬污染經由工業排放、化肥使用和礦業開採,有從城區向農村轉移、地表向地下轉移的趨勢,不僅影響可持續發展,而且禍及子孫後代。
重金屬污染的信息不透明,給土壤監管及防治帶來了困難。盧瑛説:“因為土壤治理要根據其污染程度來進行,如果是輕度污染,是一種治理方案;如果是嚴重污染,又是一種治理方案。”
一位環保人士説:“一些願意參與污染治理的農民和民間人士,由於重金屬污染信息不對稱,無法進行治理或推動相關工作。”
土壤專家建言,預防治理並舉
土壤專家認為,重金屬污染治理固然重要,但是預防其污染蔓延也很迫切。
盧瑛説:“土壤重金屬污染應當把‘防’作為重點,如果‘防’的工作沒有做好,就會出現更糟糕的情況,即污染的速度比治理的速度還快。”
據分析,法律規定言之鑿鑿,而當事者聽之藐藐。一些地方現行環評制度形同虛設。只有提高違法成本,才能遏制重金屬污染的蔓延之勢。
潘根興説,土壤治理也要未雨綢繆,一些沒有重金屬污染的地區,要做好環境規劃,特別是水源地、農民聚居區,要進行重點保護。
“發展工業不宜遍地開花,東部及沿海土壤重金屬污染教訓深刻,西部、中部地區不能重蹈覆轍,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寧願發展慢一些,也不能禍及子孫後代。”潘根興説。
盧瑛説,如果污染程度較輕,可以添加土壤改良劑或者改種其他農作物;如果污染比較嚴重,應當停止作物種植,通過化學藥劑清洗的方式,修復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