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內蒙古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方式為"航天夢"增光添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26日 06時56分   來源:新華社

    美麗的草原神舟的家
——內蒙古各族人民支持我國航天事業紀實

    新華社內蒙古烏蘭花6月25日電 (新華社記者張麗娜、勿日汗、王春燕)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從茫茫大漠到無邊草原,神舟飛船的每一次發射、著陸,都發生在祖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這裡的人們也以自己的方式,為“航天夢”增光添彩。

    為全力支持國家載人航天工程,每當飛船發射,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都要組成協調小組,召開協調會,落實責任、分工,解決涉及的安全、交通、電力、牧民疏散等問題。從神舟一號發射到神舟十號回收,一如既往。內蒙古各族人民同樣默默地支持著祖國的航天事業。

    居住在發射中心原址的牧民多數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從伏爾加河畔長途跋涉回歸祖國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的後人。1958年,為建造我國第一座衛星發射場,這裡的300多戶1400多名牧民開始了長達八年、三易其居的生活,他們讓出黑河沿岸近4萬平方公里最美的家園。

    當年的南斯勒瑪才16歲,回想起那段日子她還歷歷在目。一家人收起氈房、趕著牛羊、駱駝上馱著三大箱家當,與其他300多戶牧民一起離開了世代生活的家園。之後不久,曾經的牧場上建成了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

    “當年5月到9月底,牧民們從世代繁衍生息的額濟納河上游水草豐美的牧場,全部搬遷到140公里之外的沙漠腹地,當年搬遷的牧民佔全旗人口的四分之一,牲畜佔全旗牲畜總數的一半,為國防事業讓出牧場3000多畝。”額濟納旗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永紅説。

    此後的八年,這些搬遷出來的牧民走遍了額濟納旗11萬平方公里的戈壁和草原。南斯勒瑪回憶説:“我們第一個新牧場草長得不好,第二次搬到的牧場水質不好,就這樣我們不停地尋找合適的牧場,不停地在搬家。”

    “搬遷的時候好多老人都哭了,我媽媽也哭了。”南斯勒瑪説,她母親走一陣回頭看一陣。當年搬遷的牧民敖雲格日勒説,那時很多人故土難離心裏很難受,但沒有人拒絕搬遷。

    而在回收地四子王旗,為了飛船順利回家,這裡的牧民同樣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追隨著神舟飛船的一次次歸來,回收車隊必須要一次次穿越牧民們的圍封草場。車輛軋過的草地需要好幾年才能重新長出草來,但牧民們對此從沒有過怨言。

    牧民徐冠峰還清晰地記得,神舟一號發射升空當夜,進入飛船著陸區回收著陸艙的搜尋部隊在暴風雪中迷了路,戰士們來到他家求援。“這可是天大的事,自己很願意做點啥。”他給戰士們煮了一鍋熱騰騰的羊肉。第二天一早,他又為部隊找來一位老嚮導帶路,最後順利完成了搜尋任務。

    神舟五號發射前夕,幾場雨雪使通向飛船著陸場的土路泥濘難走,黨政軍有關部門調集沿途所有修路器械,組織人力,全天候搶修。牧民們也紛紛帶上工具,自發地加入到修路大軍中。長約60公里的簡易公路,在短短幾天內就重新全線貫通。

    每次飛船發射,千里草原上都展開回收火箭殘骸的大行動,牧民們開車、騎摩托車、騎馬、騎驢、騎駱駝幫助搜尋部隊尋找殘骸,不少牧民全家出動。

    牧民們為奉獻自豪,緣于在他們的牧場上建立起來的東風航天城書寫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多個“第一”: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第一艘載人飛船……

    牧民們為奉獻驕傲,因為在他們的草原上回收的飛船已經悄然改變一座小城:“神舟家園”成為四子王旗最閃光的名片,帶動旅遊、帶動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裡,但也有更多人懷揣著夢想,走出草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南斯勒瑪無法忘記3年前的那次返鄉活動,600多名當年搬遷的牧民以及他們的後人集體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在他們曾經生活的地方舉行那達慕,他們被邀請到航天城內參觀,航天人熱烈地稱讚他們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 

 
 
 相關鏈結
· 內蒙古自治區夏季大型人才交流會667人現場簽約
·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舉辦第九期領導幹部雙休日講座
· 內蒙古:低保家庭高校畢業生可申領求職補貼
· 內蒙古:“三務合一”服務邊境群眾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