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新華社記者 杜宇)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棚戶區改造,提出新的目標任務,強化政策支持力度,無疑釋放出強烈信號,在新的形勢下,要發揮棚戶區改造助推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和民生不斷改善的積極效應。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棚戶區居民住房困難、居住環境差的問題。特別是自2008年中央啟動包括棚戶區改造在內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以來,越來越多的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得以改善,由此也促進了城鎮面貌更新和經濟增長。
此次召開的國務院會議決定,在過去5年大規模改造棚戶區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今後5年再改造城市和國有工礦、林區、墾區的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其中2013年改造304萬戶。
目標背後,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今後5年要加大中央安排補助資金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級政府也要相應增加資金投入。
事實上,對於棚戶區改造,中央政府一直在財政投入、建設用地、稅費和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2007年至2011年間,中央政府共安排補助資金730億元。其中,超過90%的補助資金投向了中西部財政困難地區。
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央財政又下撥2013年中央補助城市棚戶區改造專項資金355億元,支持相關地區完成2013年城市棚戶區改造任務。其中,補助東部地區588140萬元,佔16.6%;中部地區1577609萬元,佔44.4%;西部地區1384251萬元,佔39%。
除了中央財政繼續加大投入外,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在金融、稅收、土地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如符合規定的企業可發行專項用於棚戶區改造項目的企業債券或中期票據;對企業用於政府統一組織的棚戶區改造支出,准予在所得稅前扣除。擴大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的稅收優惠政策範圍。同時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通過投資參股、委託代建等形式參與棚戶區改造。
棚戶區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發展工程。實踐證明,大規模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改善了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條件。住房面積明顯擴大,結構更加合理,房屋舒適度顯著提升。以遼寧省為例,棚戶區居民的戶均住房建築面積由改造前的30.8平方米增加到50平方米,人均達到16平方米。
另外,棚戶區居民的居住環境也得以改善。改造前,棚戶區內道路、供氣、供熱、排水等基礎設施簡陋陳舊,環境極其惡劣;改造後,棚戶區居民住進了現代化的小區,環境優美,配套設施相對齊全。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形勢總體平穩,但也面臨一系列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政府積極採取既穩增長、又調結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一舉多得的有效措施,著力擴大內需。正如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的那樣,“很多方面如棚戶區改造等,可以接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從這幾年實踐來看,紮實推進各類棚戶區改造,既能改善民生,又是擴大內需的一項重要舉措。”
棚戶區改造産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不僅能夠增加投資,而且能夠帶動消費,可以有效消化鋼鐵、建材、家電等上下游産能和産品。
以國有墾區危房改造為例,據有關部門測算,累計採購鋼材2350萬噸、水泥1420萬噸、紅磚158億塊,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建材消費。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70多萬人次,支付用工費用100多億元,有效地增加了務工人員的收入。
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期待棚戶區改造積極發揮助推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和民生不斷改善的雙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