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貴州省烏蒙山區農民積極植樹造林 注重生態保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02日 11時41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7月2日電(記者 胡星、陳嬙)71歲的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依舊保持著20多年來養成的習慣,經常步行3公里到海拔2300米的山上,去看看他常説的“我們海雀這片林”。

    這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華山松林,1.2萬多畝林地覆蓋了海雀村的幾十個山梁。文朝榮走進密林深處,像走進自己家裏。“我們海雀這片林,從一抱一捆的小樹苗長成現在水桶粗的大樹。20多年,山都跟著‘長胖’了。”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是烏蒙山腹地的一個小山村,世居著200多戶彝族和苗族群眾。“海雀”在當地的彝族話裏意思是“海一樣大的湖”,本應是如此詩情畫意的地方,在20多年前卻是一片“沙海”。

    和所有喀斯特山區一樣,海雀村的山梁保不住土、關不住水。文朝榮1985年當上海雀村黨支部書記,他説,那時山上不僅沒有樹,長出來一點草就被村民的牛羊吃掉,風一吹黃沙漫天,雨一下泥沙俱下。

    “春天的大風把泥巴都刮跑,石頭露出來。”村民文正友説,有時候雨下大點就造成泥石流,有一次親眼看著自家的幾隻羊被沖走。

    山上沒有樹給村民生活帶來極大困難。“不要説修房子的木頭,就連搭屋頂的樹杈杈都要到12公里外的地方去找。山上水也沒有,背水要走2公里。”文朝榮説。

    海雀村民下定決心改變這樣的狀況。1987年冬天,文朝榮開始帶領村民上山植樹,他們抱著一個樸素的想法: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

    那是一個“早上上山天沒亮,晚上回來月亮上”的火熱的植樹造林場面。300多名村民每天早上6點多就背著華山松樹苗上了山,集體的地大家一塊種,各家的地自己種。

    文朝榮一家負責幾十畝荒坡的植樹任務。他告訴記者,村幹部“放線”確定每棵樹種下的位置,村民們根據“放線”挖坑,1畝地大概種160棵樹。山上沒有水和食物,吃的全是自己帶上山,中午大多在山上烤土豆吃。

    冬天的海雀村風雪交加,氣溫極低,為了種下一棵樹,村民用鋤頭使勁敲碎地上的冰層,挖好樹洞小心翼翼放下樹苗。“幹起活來身上不冷,就是手冷。”文朝榮説,大家會扯乾草生上火,手凍僵了就去烤一下。

    此後連續多年的冬季農閒時節,海雀村民都在山上植樹度過,種了30多個山坡的華山松,光禿禿的山上第一次有了綠色的印記。

    林子種好了,海雀村民開始考慮後續管理維護問題。海拔太高,村民擔心樹的存活;周邊村子還有毀林開荒的行為,大家又擔心山火。於是村支部和村委會定下村規民約:“嚴禁在林區放牧、嚴禁毀林開荒、嚴禁放火燒山、嚴禁亂砍濫伐……”

    同時村裏還組建了由6名青壯年組成的護林隊,由大家湊糧食作為報酬,每人每年350斤苞谷,護林隊每天派出2人上山巡邏。20多年來,1萬多畝林場未發生過一次火災和偷盜林木事情。

    此後,村民積極響應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再次人背馬馱營養袋育出的樹苗以及澆樹用的“定根水”,在開墾種植多年的山坡上種下1120畝樹苗。

    文朝榮説,這些年最大的變化是環境變好了,村民不用再同惡劣的自然抗爭,一門心思搞特色種植、養殖,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去年達到4680元。

    海雀村的“綠色”還惠及周邊村寨,山下河鎮鄉老街村紅旗組修建水窖,專門從海雀村引水。“20多年前我們自己吃水都要走幾個小時去背,現在可以給別人供水。”文朝榮説。

    據統計,海雀村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5%上升至目前的67.3%。“海雀”,這個寄託了當地群眾對和諧自然嚮往的名稱,如今變成了現實。

    記者在畢節市採訪了解到,作為長江和珠江“兩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畢節市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和生態保護,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14.94%上升至目前的43.1%,水土流失面積減少6%。

 
 
 相關鏈結
· 杭瑞高速貴州境銅仁西至德旺段和湄潭至遵義段通車
· 中國文聯藝術家送歡樂到貴州
· 江南北部貴州等地有大到暴雨 華北等地多陣性降水
· 貴州松桃:少數民族文化遺産在開發保護中重獲新生
· 貴州: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享優惠
· 貴州對特殊人群暑期第2批免門票景區景點名單出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