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7月16日電(記者王念、王麗、王橙澄)全年空氣優良天數超95%,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首個“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而僅僅幾年前,它還是一個戴著“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國三大酸雨城市”帽子的地方。
巨大的變遷,就發生在西南腹地的貴陽市。作為一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在一度難以為繼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增長雙重壓力下,貴陽創新機制,探索出在經濟“洼地”上“綠色崛起”之路。
從“酸雨城市”到“低碳城市”的綠色轉身
每逢週末和家人到小區附近的濕地公園逛一逛,對家住貴陽世紀城社區的劉茜來説,是“最愜意的事”。無須遠行,就能在鬧市中親近自然,感受青山綠水,放鬆“疲憊的心靈”。
對忙碌、緊張的都市人來説,這是一種“奢侈的幸福”;對寸土寸金的山城來説,這更是一種“舍得的智慧”。
“地無三里平”的貴陽,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土地資源最緊張的城市之一。可近幾年,貴陽卻在中心城區擠出商業價值可觀的“寶地”建成3個城市濕地公園,總佔地面積16平方公里,成為城市的“綠肺”。
而在數年前,“黑煙四起,空氣污濁嗆人,不見藍天白雲,雨水可以制酸”還是貴陽的環境寫照,更是貴陽經濟粗放發展所付出的環境代價。
痛定思痛,貴陽市的管理者都在思索,貴陽的長遠優勢在哪?資源、生態、氣候、區位,這些都是貴陽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2009年,貴陽被國家環保部批准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借此機遇,貴陽市更是堅決轉變陳舊發展觀,以生態文明統領城市發展,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
近5年,貴陽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7%,森林覆蓋率從34.7%提高到43.2%,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2012年,貴陽市萬元GDP能耗下降4.42%,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從“不爽”到“清爽”,如今“生態貴陽”隨處可見,成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綠帶環保的宜居都市。
“聯合艦隊”增強了環境約束力
4月27日,貴陽市公安局抓獲一非法傾倒渣土大面積污染農田的犯罪團夥。據查,該犯罪團夥長期租用農田做倒土場,對拒不租地的村民強行倒土毀壞良田,已毀壞大片農田和500米溝渠。
“‘生態分局’成立僅3個月,就偵辦了危害生態環境案件17起,涉及土壤、水源、大氣和礦産等領域,其中已有4起案件進入法律程序。”貴陽市公安局局長閔建説。
健全司法體制,貴陽不斷用法律武器保護青山綠水。2009年,貴陽就制定了國內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區域限批制度、監督員制度、超時默認制度等內容,首次被寫進地方性法規。
今年3月,貴陽市法院生態保護審判庭、貴陽市檢察院生態保護檢察局、貴陽市公安局生態保護分局集中掛牌,貴陽在全國率先建成完善的生態文明司法體系。
“我們還針對環保案件‘判決易、執行難’等難題,對生效判決建立‘執行回訪制’,如消極敷衍了事,依法啟動強制執行,保證判決不成‘一紙空文’。”貴陽市環保法庭庭長羅光黔説。
為加強領導和管理,貴陽市2012年底成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將發改委、工信委、環保局等十余部門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職責全部劃轉,負責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
貴陽市市長助理、生態委主任向虹翔説,過去生態文明建設是“九龍治水”且相互“掣肘”,生態委如同一支“聯合艦隊”,環境約束力顯著提升。
項目監管“做減法” 生態産業“做加法”
貴州省委副書記李軍説,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既要保護生態,又要提速發展,貴陽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在項目監管上“做減法”,同時培育生態産業鏈“做加法”,這“一減一增”騰出環境容量,也找到了經濟新的增長點。
近年來,貴陽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資項目涉及金額都在300億元以上,所有項目需通過專家庫評審投票。
今年年初,為摸清貴陽産生霧霾的來源,貴陽市生態委領銜,建設局、城管局、各區縣市等多方聯動,摸清了PM2.5超標的幾大源頭,並對此各個擊破,實施整治工地、道路揚塵、治理工業廢氣等“七大工程”。今年4月,在全國74個重點監測城市中,貴陽市空氣質量從22位上升到11位,5月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已排至第5位。
“空氣清新、氣候涼爽、緯度合適、海拔適中,這是貴陽最大的比較優勢。”貴陽市市長李再勇説,2012年底,國家發改委批復了《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規劃》,“生態産業”也將成為貴陽著力培育的新興産業,我們將建立數據庫、項目庫、專家庫給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