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民生底線 創造美好生活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述評之六
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張曉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論述中,闡明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義,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民生工作的著力點,向人們展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觀藍圖,激勵著廣大人民群眾奮發向上、共創美好生活。
不畏困難挑戰,勇擔歷史重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共産黨人的責任所在
不久前,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一次有關低碳環保的兒童畫展上,一組霧霾之下行人戴著口罩的繪畫引來眾人圍觀,讓人心情沉重。
“清晨我在小青蛙、小鳥叫聲中醒來,上學的路上不再有那麼多難聞的汽車尾氣。”這是今年9歲的李泓燕的夢想。
有關部門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雙雙回落;與此同時,全國出現大範圍持續霧霾天氣,四分之一國土面積和近6億人受到影響。
群眾感受,官方數據,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現階段我們面臨的民生難題。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我國民生工作邁上新的臺階,城鄉居民收入增速一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城鄉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全民醫保體系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發生了很大變化。
與此同時,由於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面臨著為數不少的民生難題——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但仍有超過1億貧困人口;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但每年仍有2500萬城鎮勞動力等待就業;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但還有超過1200萬戶城鎮低收入群眾居住在各類棚戶區;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
在人口多、底子薄這一基本國情之下,每一個民生問題都是世界級難題。
13億人滿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夢想,而以民生這把“尺子”去丈量現實與夢想之間的距離,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從歷史上看,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就業、社保等民生問題將會突出。”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指出,當前我國正面臨經濟、社會雙轉型的壓力和挑戰,要讓人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不畏困難挑戰,勇擔歷史重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這是一份擲地有聲的承諾:民生改善,就是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標!
補上短板,兜住底線,始終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各項工作首位
今年春節前,遼寧萊河鐵礦56歲的老礦工吳邊從“屋頂漏雨,管道漏水,墻上掉土渣”的棚戶區搬進了將近60平方米的新房。
“真沒想到,住了半輩子礦工房,還能有機會搬進新樓,心裏可亮堂了!”吳邊説,“只交了2萬多元。如果要買商品房,需要十幾萬元,想都不敢想。”
為改善部分群眾住房困難問題,過去五年全國開工改造各類棚戶區1260萬戶。在此基礎上,近期,國家決定再用五年時間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
“積極開展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滿足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體現了中央重在保基本的民生工作思路。”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認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當前首要任務就是要補上短板,兜住底線。
那麼,短板還有哪些?底線又在哪?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指出,要把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強調,要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在天津考察就業服務項目時説,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注重穩定和擴大就業……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黨和政府堅持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
今年以來,一系列旨在保基本、守底線的民生措施相繼出臺:加大對棚戶區改造、公共服務業、城市基礎設施等的財政投入;部署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給予一次性求職補貼……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這些措施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時,也夯實了發展的基礎。
“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只有充分關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和底層群眾生活保障,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實現社會、經濟同步發展。”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前些年,吉林省農安縣開安鎮萬來村一度成了“垃圾圍村”,洼地變成垃圾池,河水變成墨綠色。自打當地政府建了統一的垃圾池後,一些村民也開始像城裏人一樣養成了定點倒垃圾的習慣,房前屋後和村路兩旁乾淨了不少。
“想想還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用的花樣多了,垃圾也就多了,老百姓對村裏的環境衛生也更關心了。”村民潘老漢説。
溫飽解決了,如何生活得更體面?生存不成問題了,怎樣過得更幸福?進城打工了,何時享受市民待遇?……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人們對發展寄予了越來越大的期望,也提出了越來越多亟等解答的民生新課題。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點,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我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一平均到人就退回到了80多位。只有繼續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積累更多的物質財富,建設更多的民生工程,不斷做大13億人的發展“蛋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點,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能吃飽了但食品安全卻不盡如人意,收入提高了但環境也被污染了,城市變大了隨之而來的“城市病”也多了……人民群眾希望活得更好、更幸福,這就需要推動以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點,還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訴求渠道更加暢通,創業機會更加均等……“要滿足這些需求,僅僅靠花錢是不夠的,更需要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工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只有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改革,才能創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讓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民眾。
以經濟發展守住民生底線,以社會進步創造更好生活。當國家富強之夢與人民幸福之夢交織在一起,定能迸發出改變命運、創造歷史的偉大力量,推動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