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記者 雷敏)歷時十個多月的中歐光伏貿易爭端終於塵埃落定。27日,談判主導方之一、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宣佈雙方已就此案達成價格承諾協議,這場中歐貿易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案件最終得以圓滿解決,充分印證了商場上“合則兩利”的那句老話。
太陽能發電産業是當今世界各國大力推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也是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産業之一。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2011年以來,美國、歐盟先後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組件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國政府和業界均積極應訴,希望通過磋商解決貿易摩擦,呼籲各方以實際行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共渡難關。
有意思的是,美國和歐盟對待相似爭端的不同態度,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局。去年,美國先後對中國光伏産品徵收反補貼和反傾銷稅,把中國産品擋在了國門之外,其結果是救了少數光伏電池製造商,但卻損害了眾多太陽能發電上下游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導致更多的就業問題,可謂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歐盟這次顯然吸取了美國的教訓,與中方經過包括高層在內的反復磋商後,選擇了雙方協商設定最低出口價格而不是單方面徵收高額反傾銷稅的方式來解決爭端,為中歐之間、乃至全球其他貿易爭端的妥善解決提供了良好的鏡鑒。
全球化環境下打貿易戰,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中歐光伏産業作為全球光伏産業鏈的不同環節,優勢互補,具有重大的共同利益。爭端雙方保持克制和溝通,化干戈為玉帛,避免事態擴大和蔓延,乃是上策。儘管目前中歐雙方達成協定,暫不對外透露價格承諾細節,但可以肯定的是,雙方都基於各自利益,做出了犧牲和讓步,是互利雙贏的結果,有利於中歐乃至全球光伏産業的共同發展,也為中歐雙邊經貿關係營造了良好環境。
當然,圍繞光伏貿易展開的一系列爭端也給中國光伏業敲響警鐘。核心技術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勢必受制於人。美歐對中國光伏出口産品舉起“雙反”利劍,對中國光伏産業形成了倒逼機制。業界應化危為機,更加注重內外市場平衡,並逐步在自主創新等方面培育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