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實戰場
——濟南軍區試點探索部隊通用裝備保障訓練記事
新華社濟南8月7日電(付彪、張世鋒、梅世雄)實戰化條件下裝備保障怎樣保,信息化條件下如何破解體系保障能力生成難……自2012年3月總部賦予濟南軍區試點探索部隊通用裝備保障訓練任務以來,他們以強軍目標為指引,以保打勝仗為核心,探索實踐出了部隊通用裝備保障訓練的新路子。
組網聯通架起指揮保障信息鏈
“報告群長,前沿攻擊群遭敵火襲擊;地面火力突擊群遭敵火力反制,彈藥消耗二分之一……”保障群指揮車上,排長劉建軍正在利用車載裝備指揮控制系統,通過態勢表分析裝備戰損情況和彈藥器材補充需求。
接到上級命令後,劉建軍輕擊鍵盤,一道道“指令”通過指揮控制平臺迅速發往各相應保障要素。隨即,戰車轟鳴,一輛輛維修保障車從隱蔽偽裝地域向前沿陣地疾馳。
記者在濟南軍區試點訓練場看到,不論是保障要素、保障單元訓練,還是保障體系訓練,他們立足部隊現有信息化裝備,按照信息系統“一網四鏈”的運用模式,探索構建了以“五個一”為重點的通裝保障集成訓練網絡環境。
——採取系統融合、分層組網的辦法,將總裝配發的裝備指揮控制系統7個節點、15個終端,接入戰術互聯網,打通信息鏈路,建立了全域覆蓋、縱橫聯通的“一張網”。
——按照統一的接口、協議和用戶標識,對裝備指揮控制系統和一體化指揮平臺進行功能整合,構建了體制兼容、信息共享的“一平臺”;
——將“三色”管理系統軟體嵌入裝備指揮控制系統,生成了要素齊全、實時更新的“一幅圖”;
——強化裝備指揮代碼使用,減少紙質文書和語音指揮,優化戰場感知、信息獲取、情況判斷、指揮決策程序,通過信息分發流轉,將裝備保障決策指令實時轉化為保障行動,形成了簡便靈活、快捷高效的“一流程”;
——以某數據庫為基礎,充實完善裝備戰損、彈藥器材消耗、保障任務預計、保障能力測算等數據信息,建立了實用性強、“保鮮度”高的“一個庫”。
仗在夜間打 兵在夜間練
在魯中某山坳深處,已是20時許,54集團軍某團裝備保障夜間訓練正拉開帷幕——
在一輛指揮車上,儘管車外夜色如墨,但部隊行蹤清晰可見。指導訓練組組長、某團副團長厲建西説,信息化條件下裝備保障夜間訓練,受夜暗視度不良影響,組織難度大、行動控制難、保障要求高、安全隱患多,為提升訓練質量,他們利用“戰場偵察系統”採集的實時畫面進行干預指導。
透過顯示屏,首先可以看到裝備保障力量部署展開。根據夜間訓練背景構想,只見左右翼前進保障隊先後按預定路線向作戰地域閉光開進,一會兒遭敵炮火襲擊,一會兒路遇芥子氣染毒地段,但都按時間節點提前到達配置地域,並迅速構建起指揮信息系統。
後方指揮所根據當前戰鬥態勢和我方裝備受損情況,通過指揮控制系統,接連向各保障隊下達保障命令:基本保障隊,技術偵察評估炮兵群裝備受損情況;左右翼前進保障隊分別配置給2個前沿左右翼攻擊群,進行伴隨保障……一時間,前沿陣地鐵流滾滾,炮聲隆隆。
戰鬥打到哪,保障跟到哪。從向配置地域開進,到裝備保障行動與訓練,演習部隊夜暗條件下裝備保障實戰能力得到了較好驗證。
把“訓練場”變成“實戰場”
作為裝備保障訓練,如何訓戰一致?在渤海之濱,一場將真實戰場環境“複製”到訓練場的演習拉開帷幕——
隨著4發信號彈劃過長空,“藍軍”依託縱深要點,開始對“紅軍”防空陣地和縱深攻擊群實施火力突擊,企圖以空地火力阻止“紅軍”向縱深發展進攻。
“藍軍”炮兵陣地對紅軍遠程炮火壓制下,1臺某式中型坦克、1臺某式步戰車和1臺某式裝甲輸送車依次從右前方灌木叢中前出,採取地面炮兵火力打擊、直瞄火力打擊和防坦克地雷引爆等方式,對“紅軍”的軍械、裝甲、工程、防化和車輛等5類裝備進行實打實炸。緊接著,“藍軍”一架武裝直升機又飛臨上空,距離約1500米處使用某型導彈對正前方“紅軍”5號目標——某式中型坦克進行精確打擊……
某式中型坦克被穿甲彈命中,左側裙板被擊穿;某型雷達被榴彈近炸毀傷,車體、天線局部被擊穿……後方指揮所向基本保障群和機動保障群發出現地搶修命令,官兵們有的借助支頂擴張工具,在不拆卸部件的情況下,快速支撐、擴張部件;有的利用破拆工具,把無法正常拆卸的受損部件破開……
據濟南軍區裝備部部長胡修斌介紹,靶標裝備設置結合部隊實際,選取部分退役報廢裝備,採取適度增加防護程度、嵌入新型裝備部組件的方法,等效模擬部隊現役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