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記者 齊中熙)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甚至低於人們預期,由此引發外界擔憂。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拐點”;有人則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信心動搖。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問題?
增長潛力仍然巨大
繼去年末季度增長7.9%後,中國經濟今年前兩季度分別增長7.7%和7.5%,增速持續放緩。究其原因,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認為,主要是由外部需求疲軟和內需不足共同造成的。
即使如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7.5%的增速仍然是頗為強勁和健康的,從全球來看更是如此。
莊巨忠説,對於任何經濟體來説,隨著發展程度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如果這是因為政府政策更聚焦于增長質量而非速度而導致的話,這一增速是一個更令人滿意的結果。”
不僅如此,英國諾丁漢大學經濟學教授姚樹潔明確表示,鋻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尚未完全釋放、勞動生産率提升空間很大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中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仍然巨大。
“未來中國仍有支撐高增長的巨大潛力存在。中國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勞動力沒有轉移出來,整體勞動力價格和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仍然較低。其次,由於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中國市場的整體潛力還未充分發掘出來,落後地區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他認為。
從大趨勢和中長期來講,中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仍處於發展上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帶來巨大國內市場空間,改革開放、創新驅動以及國際合作的紅利仍有巨大釋放空間。
調整升級後勁可期
7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了2013年首批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企業名單。下一步,工信部還將儘快落實今年第二批淘汰落後産能企業名單,確保全面完成2013年目標任務,為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産能目標奠定基礎。
“這是政府主動加快結構調整的一個積極信號。”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認為。“要把化解産能過剩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而企業當前較可行的方式是推動産品升級,趁市場有所好轉加速去庫存,進而盤活資金,從低端産能中抽身出來。”
當前,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大環境下,中國正面臨多年未有的內外錯綜複雜局面。舊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已成共識,而結構調整陣痛也將助推經濟的換擋升級。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表示,中國經濟轉型已行至一個重要關口,不改革、不調整將犧牲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增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以往的經驗表明,中國越是調整,就越有人唱中國硬著陸的風險。中國要想謀求長期發展,轉型就是要動真格的。
“當前經濟增速處於合理區間,也為調整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贏得了空間。”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説。
事實上,陣痛背後的升級已初露端倪。上半年,全國高技術産業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2.3個百分點,全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3.4%,服務業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有所提高。
專家認為,加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中國經濟換裝“升級版”引擎,增長後勁可期。
改革釋放長久紅利
8月底,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商務部表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草案的主要內容包括,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投資管理模式等。
專家認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要著眼于全國發展和新一輪改革開放。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以政府放權為標誌的改革將進一步深化。
“經濟的換擋升級需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賈康認為,“用改革的措施激發活力,用轉型的辦法增強動力。其核心是要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更多地靠市場力量去優化資源配置,激活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偏弱,有針對性地採取穩增長措施、保證增速不跌破下限是必要的,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改革那些束縛經濟活力的體制機制弊端。
自8月1日起,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微企業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為超過600萬戶小微企業帶來實惠;
在投融資領域,國家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開放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等的所有權和經營權。
一項項改革接連出臺,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釋放紅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最近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