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同築一個夢
——中國最大區域經濟體10年合作共贏探路
新華社貴陽9月7日電(記者 王麗、楊洪濤)從雲貴高原溝壑縱橫的馬雄山、紅水河,到南海岸邊熱鬧的港口和現代都市;從奔流不息烏江峽谷的巍巍大壩,到粵港澳繁忙城市裏的萬家燈火。中國南方,山水相連、人緣相親的萬里珠江,連係著全國五分之一的國土、三分之一的人口和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10年旅程,粵港澳“大珠三角”牽手包含粵、桂、湘、閩、贛、瓊、川、滇、黔9省區和港、澳特區在內的“泛珠三角”,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在不同體制框架下的區域組合,譜寫了一部東、中、西部合作共贏、協調發展的華美樂章。
“泛珠經濟圈”開啟區域合作互動新模式
“寨子裏沒幾個人去過廣州,但等明年鐵路通了,到廣州只需要3個小時,肯定會迎來更多遊客。”在黔桂兩省區交界處的千年苗寨岜沙,村民滾元亮挎著鐮刀、背著槍,穿著自己織染的靛藍褂子,像往常一樣下地勞作,間或陪外地來的遊客合影。
計劃于2014年底竣工通車的貴(陽)廣(州)鐵路將從這個被稱為“中國最後槍手部落”附近的山嶺間穿隧而過。屆時,這個至今仍保留著“刀耕火種”傳統勞作方式和狩獵習俗的古老苗寨,與開放前哨大都市廣州之間的“時間距離”將從近20小時縮短為約3小時。
這種以“交通換時空”的巨變是泛珠三角區合作發展的典型縮影。
2003年,“構築一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廣闊、充滿活力的區域經濟體系”的“泛珠三角”戰略設想提出,得到“泛珠”9省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響應,並得到中央政府積極支持和指導,“9+2”合作模式應運而生,成為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協調發展的新突破。
2004年,首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和發展論壇召開,各方共同簽署《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在“自願參與、市場主導、開放公平、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下,在基礎設施、産業與投資、商務與貿易等10方面合作,增強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有關專家認為,這一合作模式主要優勢在於各地産業差異明顯、經濟互補性強。既有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經濟特徵,又有“一國兩制”特點;既包括國際著名的物流、金融、信息中心香港,又有與歐盟、葡語國家經貿關係密切的澳門;既有廣東這個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又有8省區遼闊腹地、豐富的資源及科技人才優勢;既有大珠三角的市場、資金、技術、信息綜合優勢,又有8省區多個産業互相補充呼應。
“9+2”不是簡單的“11” 合作共贏格局日益形成
“想不到香港澳門的餐桌上,還有我們村的致富路。”貴州息烽縣西山鄉柏香山村村支書劉如皆説,以前村民種蔬菜不成規模、不上檔次難賣,政府開拓市場後,村裏大多數蔬菜都賣到了香港、澳門。
如今,在貴州、湖南、雲南等地山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供港澳蔬菜基地,成為港澳粵的“綠色菜籃子”。
不僅僅農業,近10年來,泛珠三角區域高層互訪不斷,民間交流頻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泛珠合體”趨勢日漸增強。
作為維繫“泛珠三角經濟圈”的必要條件,泛珠區域2004年提出“泛珠一日交通圈”的構想,先後建成西南出海大通道、珠江流域出海大通道、東盟國際口岸快速通道,“山”與“海”距離日益拉近,“泛珠三角國際物流圈”強勢隆起。
2013年上半年,“泛珠”內地9省區全部交出亮麗“成績單”。GDP總量達81016.99億元,佔到全國經濟總量的32%,儘管經濟形勢嚴峻,9省區增速均超過全國7.6%的平均水平,除廣東外其餘省區增速均超10%。
10年攜手,泛珠三角世界級經濟區的框架和功能已初步完成,呈現出對其腹地以及東南亞地區強大的經濟輻射力和聚集力,形成泛珠區域強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商圈流。
同築一個夢想 開啟華美新篇章
“朝食粵早茶,夜飲醬香酒。”在泛珠合作大力推動下,類似這種“千里黔粵一日還”的“雙城生活”指日可待。據不完全統計,前八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經貿洽談會上各方共簽訂合作項目6609個,簽約金額15529億元。
今年以來,泛珠合作“9+2”各方積極開展“走出去、請進來”招商對接活動,大力推介招商引資項目,催生出東中西部互動發展的多贏成果。據泛珠網數據顯示,截至9月3日,泛珠合作各方在泛珠三角投資項目庫填報簽約項目1002個,投資總額達4929億元,各省區錄入的推介項目投資總額更已超過萬億。
9月9日,第九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將在貴陽舉行,區域各方將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深入洽商,探討進一步深化泛珠區域合作構想,提出未來“泛珠”各方新的合作領域與合作內容。一系列正在開始和即將展開的新合作開啟了泛珠“9+2”各地經貿往來新時代,即將達成的《貴州共識》必將釋放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更大的潛力和活力,成為促進實現“收入倍增計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勁經濟增長帶,翻開中國區域合作的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