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治理後的寧夏彭陽縣草廟鄉曹川村一景(2011年10月16日攝)。寧夏是我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周圍分佈著毛烏素沙漠、騰格裏沙漠以及烏蘭布和沙漠,是風沙進入祖國腹地和京津地區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帶。缺林少綠、乾旱少雨、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是寧夏生態的基本狀況。
自1978年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以來,作為全境均被列入三北防護林體系的省區,寧夏幹部群眾在南部山區以保持水土、涵養水土、涵養水源為目標,先後實施了六盤山外圍地區針闊混水源涵養林基地、“兩杏一果”生態經濟林和全國生態環境重點縣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中部沙區以防沙治沙、改善沙區生態條件為目標,通過興修水利,在沙漠邊緣地帶建設沙漠綠洲,圍欄封育、恢復植被等多種有效形式,開展沙漠化土地綜合整治;北部引黃灌區以營造農田防護林、改善生産條件、保障農業高産穩産為目標,實施了第二代高標準農田防護林、賀蘭山東麓生態防護林和經濟林建設工程。
通過連續多年防沙治沙,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以及“六個百萬畝”林業等生態工程,寧夏的生態環境逐漸由黃轉綠,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生態環境與相關經濟發展開始步入良性循環。
寧夏全區沙化面積由上世紀70年代的2475萬畝減少到2010年的1743萬畝,累計治理沙化土地700余萬畝。截止2012年,森林覆蓋率由三北工程實施前的2.4%提高達到12.8%。同時,全區以葡萄、枸杞、紅棗、蘋果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基地達460萬畝,林業及其相關産業總産值達到160億元。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這是位於寧夏中衛市的騰格裏沙漠濕地金沙島休閒度假區一景(8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在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一有機枸杞種植基地,工作人員在收穫枸杞(7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這是寧夏鹽池縣黃記場治沙示範區景象,該示範區草場面積達10萬畝(7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的職工在毛烏素沙漠邊緣扎草方格(7月2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