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經濟增速詮釋發展轉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15日 07時13分   來源:人民日報

經濟增速詮釋發展轉型
——一論“中國信心”從何而來

    中國經濟是否會繼續下行、“硬著陸”?能不能持續發力、健康發展?有所放緩的經濟增速,引來一些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揣測擔心。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印尼巴厘島發表重要演講,放眼亞太乃至世界發展形勢,綜合分析中國經濟面臨的各方面情況,強調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詳實的數字、樸實的邏輯、紮實的分析,析事明理,令人信服。“中國信心”從何而來?來自於中國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來自於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來自於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來自於深化改革激揚的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

    經濟增速是發展晴雨錶,人們最為關注。但如何解讀增速,卻大有學問。從以前的兩位數增長到前年的9.3%、去年的7.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7.6%,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趨勢,恰是中央主動調控的結果。實現黨的十八大“兩個翻番”目標,只要7%的增速就夠了,中央在提出中長期發展目標時就充分進行了測算。正是瞄準了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合乎預期目標,中央大力推進發展方式的戰略轉型。

    這十個月來,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集中進行大氣治理,堅決淘汰落後産能,下大力氣調結構、轉方式,效果明顯。與此同時,不少地方加大高新技術投入,使其成為強勁的增長引擎,上半年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同比增速超過25%,武漢光谷生物城總收入同比增長53%。一系列主動調控的決策舉措,目的就是要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創新動力和改革紅利,著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西方媒體評價,這種“更明智的選擇”,“會引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經濟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付出的代價較大,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發展轉型是硬任務,未來的增長必須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前提,以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為支撐,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正是在這樣的思路下,山西將淘汰壓縮焦炭産能1800萬噸,內蒙古將淘汰水泥落後産能459萬噸,山東將淘汰煉鋼産能2257萬噸。這些扭轉“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增長方式的實際行動,短期內自然會影響增速、減損收益,但這正表明中國經濟步入健康發展軌道。而這樣的發展轉型,勢必帶來更多機遇、更大空間,這也正是我們的信心所在。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日益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必然伴隨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但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其實,7.5%左右的增速仍然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的高速度。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堅定推動結構調整,以從根本上解決長遠發展問題,這樣才能使經濟運行更穩健、增長質量更高、增長前景更可持續。

    結構優化蘊藏發展活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態勢,正彰顯了中央駕馭經濟發展和複雜局面的嫻熟能力,增強了億萬人民的信心。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仍處於發展上升期,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毫無疑問,只要堅定信心,咬定發展目標,保持戰略定力,中國巨輪就一定能平穩前行,駛向更開闊的海域。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評論員: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把民主生活會開好開實
· 人民日報評論員:推心置腹,解決“誠”的問題
· 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堅持法治反腐 建設廉潔政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