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陳新洲、周寧、王曉潔)霧霾蔽日、暴雨淹城……環境問題正成為困擾北京的“疾病”。為探索金融支持首都環境治理,北京市銀行業以社會效益為先,改革創新“綠色金融”工具,在煤改氣、平原造林、河道整治、污水處理等非商業銀行首選的環保領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以治理霧霾為例,煤電是“霧霾圍城”的重要“元兇”,這就使“煤改氣”尤為迫切,但這一項目因盈利困難、難以融資而一度陷入貸款僵局。對此,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分行改革融資模式,採用“過渡性貸款+固定資産貸款”的創新方式,將審批條件後移,及時給予“煤改氣”工程單位20余億元授信,使該項目碳排放量預計每年實際減排160萬噸以上。
植樹造林是治理環境的又一舉措。據記者了解,總面積高達100萬畝的“平原造林工程”正在北京各區縣展開,而該工程面臨300億元資金缺口。為此,農行北京分行變“單一抵押方式”為“抵押、質押、保證均可的綜合擔保方式”,引入第三方園林企事業單位作為貸款主體;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分行則嘗試“生態建設項目社會化”融資模式,共介入資金數十億元,為工程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
“綠色金融”工具也成為撬動河道整治與污水處理貸款資金的杠桿。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後的首次大規模河道整治與污水處理中,工程同樣遭遇融資難。農行北京分行引入“BOT(建設—運營—移交)”商業模式,率先研發“首都城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這一創新型金融産品,化解了融資難題。
與此同時,華夏銀行等金融機構嚴格控制鋼鐵、水泥等産能過剩行業的新增授信,增加污水處理、管線建設等創新型授信産品,以市場化手段確保風險可控,實現銀行、政府、企業的“多贏”。
據北京市銀監局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轄內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節能環保項目及服務貸款餘額4500.7億元,增幅高於各項貸款同期增幅2.66個百分點,信貸支持涉及節能減排、環保、産業升級、新能源、循環經濟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