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1981年,18名在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契約上按下手印的小崗村村民中的14位在村內茅草屋前合影。下:2011年初秋,小崗村在世的12位當年農業“大包乾”帶頭人,再次在被作為文物保留的茅草屋前合影(拼版照片)。1981年,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的18名農民在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契約上按下手印,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國農民經歷了從聯産承包到家庭農場的歷史演變,與時俱進的生産方式正推動著中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新華社發
1994年夏,安徽省臨泉縣農民技術員、種地能手韋雪玲(右)在田裏收穫西瓜。1993年,韋雪玲租賃轉包本村農民的承包地,實行“馬鈴薯-西瓜-大白菜”一年三熟的種植方式,畝産值達4000多元、畝純收入2500元。1994年她又租賃轉包農民承包地100畝,當年第一茬西瓜上市就收入25萬元。新華社發
1981年,威海市孫家疃公社水産大隊捕參小組漁民在曬乾準備交售的海參。由於實行了專業承包聯産計酬的生産責任制,當年4至6月共捕捉海參(幹參)700余斤,超過定産200余斤。新華社發
4月9日,山東濰坊菜農趙尊峰在採摘成熟的絲瓜。2012年,他在距離家鄉200多公里的沂蒙山區臨沂市沂南縣雙堠鎮梭莊村流轉土地107畝,建立20個冬暖大棚和8個大拱棚,成立了家庭農場。新華社發
1989年,黑龍江種糧大戶李長顏的400多公頃小麥喜獲豐收。1985年,李長顏開始在北緯47°的荒原上開荒辦家庭農場。四年間開墾荒地數百公頃,1989年,他的家庭農場收穫糧食超過百萬公斤。新華社發
3月26日,山東鄒平縣明集鎮邢家村的農民郭念通把去年收穫的玉米裝車銷售。2011年郭念通簽訂了為期12年的家庭農場糧食種植合同,兩年期間他投資100多萬元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小農用機械11台,把800多畝洼地整修成糧田,共收穫糧食230多萬斤。新華社發
10月7日,農機手駕駛收割機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文爭家庭農場”收割“流轉水稻”。郯城是勞務輸出大縣,為了提高土地産出率,各鄉鎮採取“農民自願、合理流轉”的形式將農田向種田能手和“家庭農場”集中,並對承包戶進行科技培訓及栽培指導,科學種植,提高産量。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