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 江國成、淩軍輝、崔靜)這是新一屆政府“開門首件大事”。
這是一場事關簡政放權的自我革命。
簡政放權,旨在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動力和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促進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半年來,這場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正闊步向縱深推進。
改革闊步前進 成效初步顯現
從南國廣東,到北國黑龍江,簡政放權,放寬市場準入,正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使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加。
10月9日,淮安市清浦區永興煙酒店店主周俊宜成為清浦區實施市場準入制度改革政策後首個辦理執照的個體戶。領到新版營業執照後,他高興地説,以前,銷售煙酒等食品類個體戶要想拿到營業執照必須先辦理煙草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前置審批。如今,可先拿營業執照,再辦理這些證。“工作人員還親自上門解釋新制度政策,壓縮了辦理營業執照的時間。”
淮安市發生的這一幕只是新一輪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帶來積極變化的縮影。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王滿傳曾參與國家行政審批改革摸底調研。他説,今年年初,國務院領導提出本屆政府把現有1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我們當時心裏打鼓”,對能否完成沒有把握。這意味著5年要減少約600項,每年約120項。
“今年已公佈減少的前兩批事項已達200多項。力度之大,進展之快,超出了我們的預料,確實沒想到。”他説。
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是轉變政府職能極為重要的方面。今年以來,這項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
——4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
——隨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6項。在徵求協會、企業等的基礎上,發展改革委還提出取消、下放和轉出涉及企業的投資核準事項40多項。
——5月16日,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宣佈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
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批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是一個開始,下一步,要堅定不移繼續推進。
今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鐵道部被併入交通部。由於政策措施得當,這項改革進展較為順利。此後,鐵路部門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貨物運輸和客運方面出臺了方便企業和旅客的舉措。而在這項改革前,參與改革風險評估的專家曾擔心改革力度較大,影響面廣,稍有不當,會引發混亂,影響運輸安全。
“改革紅利正在陸續釋放:最新數據表明,今年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達到7.8%,前三季度為7.7%,全年完成7.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已無懸念。”王滿傳説。
力度超過以往 挑戰前所未有
機構改革不易,轉變職能更難。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言出必行,説到做到,決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輕,更不能搞變相遊戲。”國務院領導在年初記者招待會上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這場改革的艱巨性和推進改革的堅定決心。
“觸動利益的確比觸及靈魂還難。”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吳亦明認為,近年來,通過不斷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以及各地大力推進政務服務中心建設,“門難進、臉難看”的問題大大緩解,但“事難辦”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服務群眾意識不強,有的甚至濫用權力、以權謀私。
北漂青年小周回老家河北衡水辦理護照,竟然跑了六趟才辦成;鄭州一孕婦4個月跑了20趟仍未辦成準生證;江蘇創業青年小狄跑了11次才辦成了營業執照和法人執照……近期,媒體曝光了一批群眾“辦證難”事件,引發各界強烈關注。群眾辦事何時不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逐漸步入深水區。
王滿傳認為,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簡政放權等大原則清晰,大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相對邊界並不清晰。如何明確地劃分、界定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政府部門內部和上下級如何配置權力無論在理論界和實踐中均無定論。
“在理論界沒搞清楚的情況下,只能依靠在實踐中摸索,要鼓勵地方政府先行先試。”他説。
他認為簡政放權要有步驟地實施。目前,市場主體、社會主體發展不成熟。例如,企業的治理結構不健全。一下子放開,政府也不習慣。過去幾十年來,市場主體的成熟程度要優於社會組織。好多事情讓社會組織做,方向沒問題,但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暫時恐怕難以擔當相應責任。
王滿傳説,簡政放權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在下放行政審批權後,政府面臨監督、監管如何適應的問題,如何避免“一放就亂,一亂就收”?“過去,人家抱著材料。你(政府工作人員)坐辦公室。現在不找你審批,(執法部門)就必須經常下去,蒐集企業運營情況,但又不能擾民。政府部門是否具備這樣的人力物力去監督?”
“地方政府在機構改革、精兵簡政過程中會不會為完成指標等任務玩虛的?搞明減暗增、邊減邊增那一套?一些部門或地方會不會以紅頭文件等多種方式變相保留相關權力?”王滿傳説。
“管”“放”平衡 用好“看得見的手”
“如果説機構改革是政府內部權力的優化配置,那麼轉變職能則是厘清和理順政府與市場、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説白了,就是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就交給社會。政府管住、管好它應該管的事。”這是今年年初國務院領導對機構改革提出的總體思路。
但“為”與“不為”如何劃界,“管”與“放”如何平衡,不但考驗改革者的智慧,也事關改革的成敗。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秩序還不完善,一些地方假冒偽劣産品充斥市場、侵權盜版行為時有發生、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
“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政府的市場監管不到位直接相關,必須採取措施切實強化市場監管。”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周文彰説。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未來5至8年,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發展方式,重要的前提是實現‘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走向“有限政府”,當前仍需加強三個層面的政府放權,即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
周文彰建議政府在放權的同時,要加強和改善管理,強化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管好該管的事。“只有下放權力和加強管理兩方面並重,才能使政府職能轉變順利推進下去。”
如何處理好“放”與“管”的關係?周文彰認為在這方面仍需要摸索。“我們出現過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問題。政府職能的管與放,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探索進行。”他説。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濱説,政府向市場、社會和地方放權以後如何監管?目前路徑還不清晰。市場之手也有弊端。1979年-1982年,英國放開金融市場,由於政府監管乏力,金融業逐漸成為“資本的賭場”,直接造成此後一系列金融危機。通過加大政務信息公開力度,倒逼各級政府和部門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行政效率,已被證明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下一步應該更大力度推進。
新華時評:政府職能轉變要再快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中央及各地政府轉變職能舉措頻頻推出,體現出中央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的決心。
政府職能轉變是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新一屆中央政府成立後,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至今取消和下放中央部門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已有221項。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進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放寬註冊資本和住所登記等條件,降低創業門檻。各地政府也紛紛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審核、清理、下放,從偏重管理向加強管理和服務並重轉變。這些舉措,減少了對市場主體的約束,提高了行政效力,激發了企業和公民個人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從總體來看,當前政府管理水平與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一些地方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問題仍然突出,部門之間職責交叉、權責不清,工作效率低、服務質量差,因此,職能轉變還應再快些。 >>>詳細閱讀
聚焦政府職能轉變:中國政府轉變職能的世界意義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聚焦改革議題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於11月召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成為推動全局改革的重要突破點,也將是本次會議的重要內容,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會議前夕,眾多海外專家學者和媒體持續聚焦這一議題,圍繞中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影響、意義及可借鑒的一些做法發表了真知灼見。
為中國經濟社會釋放活力
歷時35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體現了新一屆政府宏觀管理方式的變化,中國經濟和社會也必將進一步釋放活力。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