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一分鐘支付寶交易額過億元,一小時超去年黃金周上海線下零售企業交易總額,突破百億元大關比去年提前了8個小時,2013年的“雙十一”,電商平臺無疑從“造節”走上了“過節”。
突破300億元幾無懸念——數字轟動的背後,也暴露出排他競爭、明降暗漲、透支消費等眾多問題。表面上看似價格爭奪,實則新舊商業模式的交鋒和融合。面對商業變革,唯有服務和價格兼優者,才是終極贏家。
購物變“瘋搶”突破300億元無懸念?
儘管阿裏巴巴提前5個月就組建了“雙十一”技術保障團隊,然而11日零點的情景是,仍然有不少網友抱怨“支付不成功”。
供職于北京一家國有企業的王若勤在朋友圈“吐槽”:“試了三遍還是買不了,沒法支付啊,早點洗洗睡了。”對於移動端出現的支付受阻情況,支付寶公關總監陳亮也坦言,“支付寶錢包在一開始還是出現了擁堵,量太大了。”
阿裏巴巴集團執行主席馬雲此前預測,今年天貓“雙十一”阿裏會適當控制網購量,但是仍預計會突破300億元。但是現實的火爆程度仍超出了很多人預料。
10日晚22點,天貓流量已達去年“雙十一”的峰值。11日淩晨剛過六分鐘,天貓的銷售額就突破10億元;不到6小時,銷售額就突破了百億元大關,比去年提前了近8個小時;13時剛過就幾乎突破去年“雙十一”全天的銷售額。
支付和物流是網購狂歡的成敗關鍵。負責“雙十一”技術保障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振飛説,今年“雙十一”阿裏巴巴準備了多套應急預案,“大到遭受駭客攻擊,小到服務器機房空調故障,均有詳細應急預案,以保證正常運作。”
忙碌的不僅是電商平臺。一些小商家們從6月後就開始準備貨物,通常都要備貨兩倍以上。一直飽受詬病的快遞企業也提前求變,打響“海陸空全能戰”。為了應對平常2倍以上的日處理量,快遞公司通過改擴建轉運中心、新增幾百台運輸車、購入運輸飛機、臨時招聘在校實習生等措施,做足準備預防“爆倉”。
儘管目前還無法判斷狂歡過後快遞擁堵程度會是什麼樣、會不會出現大面積爆倉,但僅僅從交易數據來看,區域間網購成交量仍然懸殊,又一次大規模的“快遞春運”難以避免。
馬雲表示,如果成交額超過300億元,擔心快遞物流行業“跟不上”。截至11日15點30分,“雙十一”成交額已經超過225億元,突破300億元幾乎沒有懸念。
衝量“你爭我奪”促銷暗藏陷阱
電商在“雙十一”期間最大的殺手锏,就是所謂“絕對低價”。天貓造節,各大電商平臺也不甘寂寞:平臺之間的“排他化”競爭,暴露出對這一轟動數字的“你爭我奪”。
業內人士表示理解但不贊同。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説,雖然排他性經營是企業的權利,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明智。在開放的互聯網行業,依賴壓制商家的經營方式也是難以持續的。
壓力之下,不少商家的促銷都暗藏消費陷阱。
一是故意標錯價格,吸引點擊量後商家再取消訂單;
二是對促銷商品先提價再打折,實際上促銷力度小甚至更貴。例如網民“天天有錢人”説,他一個月前購買的棉服的衣服價格為88.47元還包郵,而在“雙十一”的“促銷”價格卻高達169元。
三是想要的不促銷,促銷的是“陳年舊貨”。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説,前些日子去浙江桐鄉一帶出差,看到很多地方挂著大橫幅收購庫存貨,用於“雙十一”清倉用。
“亮麗”的數據也可能暗藏水分。來自北京的徐小姐就説,去年“雙十一”她買了一件大衣,後來發現代購的價格遠遠低於促銷價,無奈的她選擇了退貨,像她這樣的顧客不在少數。
對於賣家來説,“雙十一”固然是衝量的好機會,但“豪賭”也代價不菲。為了備足“雙十一”的存貨,一些賣家從8月份就開始四處借錢,如果最終效果不佳,可能帶來新一輪積壓。由於透支消費力,商家還可能遭遇“冰火兩重天”,承受節後一兩個月的“門可羅雀”。
不計成本的短期刺激,極易造成資源浪費。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專家委員趙佔領説,消費者衝動消費,購買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快遞業必鬚根據“雙十一”需求加大力度配置軟硬體設施,卻只能用那麼幾天;商家加大力度進貨,如無法售完又導致積壓。
不靠“坐地收錢”做大內需“蛋糕”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網購之所以誘人,正是由於它省去了傳統賣場的進場費、運營費、促銷費和“提點”,而這部分成本佔到商品成本的近三成。
通過電子銀行等新型支付手段將消費延伸至更偏遠的地區,將“宅男宅女”的消費刺激出來,“人造節日”的背後,也讓人們看到中國內需市場的巨大潛力。
專家測算,如果按照年均40%增速計算,預計“十二五”末我國網絡消費交易額將突破3萬億元。如果電商也走上“坐地收錢”的老路,與傳統商場收進場費就並無區別,優勢也將不再。
“目前電商仍處於發展初級階段,思維上更像傳統渠道,追求低價走量。”姜奇平直言不諱地説,但互聯網最大長處不在比價,而是實現差異化。
毫無疑問,電商拿走的這塊“蛋糕”,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傳統商場。對於線下商場而言,購物節甚至類似“生死劫”。根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今年8月,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銷售增速僅為4.7%,處於持續低迷狀態。
巨大衝擊面前,一些商場主動放低身段打出“甘當試衣間”的旗號,鼓勵消費者前來拍價簽、抄貨號,試圖分一杯羹。專家認為,傳統企業需儘快降促銷費、進場費等各種費用,減庫存成本,提升體驗效果,改變固有管理模式,方能抵禦來勢洶洶的各方挑戰。
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認為,“雙十一”帶來的盛宴,消費者關心的並不僅是購買方式,更是購買成本、産品的質量和服務的品質。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務者,才是未來的大贏家。(記者葉健、周琳、張遙,參與:王曉潔、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