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9日電 中國改革新征程正引發全球關注和熱議。上周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及會後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全球掀起了一場關於中國改革的討論熱潮。海外專家們在高度評價中國改革亮點的同時,也指出若干改革難點,並一致認為中國改革迎難而上將為中國經濟奠定持續增長基礎。
關於本屆三中全會出臺的全面經濟改革措施,海外專家特別看重市場化改革方向、土地、戶籍、民營經濟、國企改革等領域措施。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認為:“數年之後,如果市場在中國的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新一屆領導人能夠對主要經濟部門進行改革,那麼十八屆三中全會將被視為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評級機構穆迪的分析師認為,對市場作用的重視標誌著中國治理哲學發生了更深層次轉變,這對中國經濟前景乃至主權信用評級是有利的。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洛馬諾夫則重點關注了土地制度。他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決定,將簡化農民出售土地程序,這會使他們‘賣地進城’成為可能,這將促進人口流動和消費。可以説,鼓勵人口流動正是中國為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所做的必要準備。
俄中機電商會俄方理事長謝爾蓋·薩納科耶夫看好中國放寬對民營經濟限制。他説:“釋放民營企業活力是未來十年間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容愷樺認為,戶籍改革來的頗為及時。她説,戶籍制度一向被視為中國城鎮化健全發展的最大障礙。將公共服務與戶口所在地聯在一起,已經不符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發表評論重點關注國有企業自2020年起上繳30%盈利的要求。文章認為:“這是一個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是實現資本更優配置的重要一步,也能為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提供資金支持。”
新加坡華僑銀行經濟分析師謝棟銘認為,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是推進改革的一大亮點。他在分析報告中説:“領導小組將承擔四項主要職責,包括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這顯示了新領導人推進改革的決心。”
作為貼近市場的媒體,《華爾街日報》重點關注了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文章引述分析人士觀點評價説,這是一個積極舉措,中國在股票發行制度上將逐漸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
與此同時,應該預見中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面臨種種考驗和挑戰。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尚達曼日前就表示,中國經濟改革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在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仍要消化此前刺激措施造成的流動性過剩,二是系統性改革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
尚達曼説:“這是一套極其複雜的改革。無論哪一項改革,都不能單獨進行,而必須與其他改革相輔相成。這就為改革注入了巨大複雜性,因為每一項改革,都有本身的經濟、社會以至政治風險。”
哈佛大學商學院榮退教授沃倫·麥克法蘭認為,未來最大的挑戰在於文字以外的實際行動。比如,國企改革無疑會遇到一些阻力,美國和其他國家都存在類似阻礙變革的壓力。
委內瑞拉經濟學家路易斯·奧利維斯認為,推進改革的關鍵是政府能否真正通過合理的制度向市場、向人民“放權”,即放棄部分原有的行政管理特權,並建立起完善的權力監督制度和分配製度。(參與記者:胡雋欣、蔣旭峰、劉怡然、胡小兵、文史哲、楊琪、徐燁、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