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廈門國企:先行先試抓機遇 監管創新出效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20日 19時20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廈門11月20日電(新華社記者梅永存、胡蘇、項開來)近年來,廈門國企呈現好的發展態勢。廈門國企創造的利潤現已佔福建省國企的三分之一,有3家進入“中國企業500強”、8家躋身“中國服務企業500強”、2家入選“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今年前9個月,廈門22家市屬國企的利潤增幅高出全國地方國企平均水平19.6%。

    當地有關人士分析認為,抓住經濟特區改革發展的契機、創造比外企民企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和堅持國資監管創新,是廈門國企發展向好的三大原因。

    抓住機遇與特區共成長

    在一般人印象中,國企的特質與特區發達的市場經濟似乎難以兼容。廈門國企的持續壯大修正了人們的這一印象。廈門市國資委主任林傑説,廈門國企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特區初創、百業待興,催生了建發、國貿等一批國企龍頭;90年代加快吸引台資,金龍汽車、廈華電子與台灣三陽機車、中華映管的合作,先後發展成為行業龍頭;從2000年開始廈門進入城市擴張期,特房集團、路橋集團等一批房地産、基礎設施領域國企發展壯大;2010年廈門迎來改革發展和深化對臺交流新階段,圍繞兩岸金融中心等建設,廈門整合市屬金融企業,成立資産超千億的金圓集團。

    特區是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充分競爭的地區,國有經濟在廈門持續發展壯大,實屬難能可貴。其成功原因之一是,廈門國企大多是特區成立後的産物,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與特區共同成長。

    廈門港務集團脫胎于當年的廈門港,資産規模從創立初期1980年的幾千萬元,發展到如今的220億元,凈利潤位居全國港口前列。集團董事長鄭永恩告訴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中央支持廈門特區建設萬噸級港口,到1998年廈門港成為全國第一個政企分設的港口,乃至此後廈門灣八港合一、國際港務在香港上市、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每一次特區新戰略新部署,都成為廈門港務集團做大做強的推力。”

    全國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橋、世界第二大懸索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特區成立30多年來,路橋集團為廈門建設的“四橋一隧”,成為破解廈門“島城之困”,推動島內外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廈門路橋集團也由此不斷成長,自1993年成立到2012年,集團總資産年均增長28.5%。

    閩臺海上直航“小三通”航線開通後,廈門國貿控股有限公司順勢而為,于2002年開通了“小三通”第一條貨輪。2012年,國貿控股又推出物聯網板塊和軟體信息基金,呼應廈門市“智慧城市”發展戰略,力爭在信息消費領域搶佔先機。國貿控股總經理白浪告訴記者,在特區建設歷程中,國貿控股一方面積極發揮國企支撐作用,另一方面也從中找到了發展壯大良機。

    創造比外企民企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

    建發集團董事長王憲榕介紹,與改革開放前就存在的老國企相比,廈門國企具有天生的“特區基因”,思想上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特區成立後外資、民企蜂擁而至,我們跟著外企、民企比學趕超,接受了很多優秀的經營管理理念,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更具綜合優勢的體制機制。”

    翔業集團旗下擁有廈門空港、佰翔酒店等40多家子公司,如何讓子公司“活而有序、放而不亂”,確保國資保值增值,成為集團公司的最大考驗。

    翔業集團堅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董事會、監事會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集團董事長王倜儻説:“集團董事長由市委任命,而下屬公司的總經理由集團黨委任命並擔任法人代表,確保總經理權責利明晰,能上能下,按照職業經理人的理念來管理公司。”

    按照“授權與受控”相統一的原則,翔業創立了“玻璃屋”管理理念。王倜儻説:“為子公司總經理設計一個‘玻璃屋’式的權力邊界,只要權力運行公開透明,就給他們足夠大的舞臺空間。”

    翔業集團借鑒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由集團公司向子公司委派董秘、財務總監,確保決策流程和財務流轉的公開透明;集團公司成立法務部,對子公司重大決策進行法律風險管控。

    依靠一整套體制機制的創新,翔業集團連續十多年實現盈利。與1992年相比,2012年集團總資産增長65倍,達120億元;利潤年均增長23%,達7.5億元;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10.22%。

    在國貿控股,董事會、監事會、黨委“三駕馬車”各司其職、運轉協調、有效制衡;公司創新股票期權分配、內部交叉審計制度,形成有效激勵和風險管控機制,推動了公司持續快速發展。預計今年公司營業收入將首次突破800億元。

    為了擺脫廈門地域局限,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參與市場競爭,廈門國企還加大了“走出去”步伐。目前,廈門國企已在全國50多個城市投資佈局,36家國企成功進軍海外市場。

    “社會對國企有些誤解,認為靠的是政府資源扶持。但廈門國企走出廈門,就與民企同場競爭,要想勝出靠的是企業競爭力,競爭反過來又提升了企業的水平。”王憲榕説。

    強化“出資人”定位創新監管體制

    相關人士認為,廈門國企的整體崛起,與當地政府對國資的監管理念創新密切相關。廈門市國資委主任林傑説:“遵循企業市場化發展規律科學監管是我們始終堅持的工作理念。”

    首先,長期保持國企幹部隊伍穩定,充分為企業鬆綁放權。

    在廈門國企界有一個特殊現象,大部分國企負責人都是長期堅守崗位,將整個職業生涯投注于企業發展。王倜儻告訴記者:“我擔任翔業集團董事長多年,期間經歷了多任市委書記。廈門市委市政府長期保持國企幹部隊伍的穩定性,並堅持放手讓企業家幹。正是這樣一種用人觀,成為保證廈門國企成功的一個基礎。”

    鄭永恩1982年大學畢業進入廈門港務集團工作,王憲榕1984年入職建發集團,在企業發展中得到鍛鍊與成長。王憲榕説,長期以來,廈門已形成一種尊重企業家、尊重人才的氛圍;能夠充分發揮企業家在經營管理、改革創新方面的首創精神。

    其次,不斷深化國資監管體系改革,實現從“監管者”向“出資人”的角色轉變。

    近年來,廈門市堅持“出資人”角色定位,將國企負責人視為“職業經理人”,持續創新和完善國企考核體系。較早引入國有資産“經濟增加值”標準,即考核國企稅後凈營業利潤與全部資本成本之間的差額,由此衡量國有資産是否實現保值增值。並以此為依據,制定國企負責人的年薪體系。

    為了完善國企法人治理結構,2008年廈門市還創新“3+2”監事制度,由國資委向國企外派監事3名,國企職工代表選舉監事2名。“外派監事‘只帶眼睛耳朵不帶嘴巴’,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決策,而是對決策的合規性、真實性、廉潔性進行監督。”林傑説。

    最後,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實現服務與監管並重。

    廈門市國資委立足“管住、管少、管活、管好”原則,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虛位”,確保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先後成立九大服務協調小組,幫助國企解決困難、不斷做大做強。2011年,市國資委推動象嶼集團重組破産的夏新電子,並借殼A股上市,象嶼集團市值增加80多億元,企業形象、規模實力迅速提升。

    今年以來,廈門市國資委已針對國企管理人員組織15期培訓,共培訓各類人才1500多人次。林傑説,未來我們將繼續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台塑等合作舉辦國企幹部培訓班,為國企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人才支撐。

 
 
 相關鏈結
· 大力夯實國民經濟基礎—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述評
· 十八大以來國企改革述評:大力夯實國民經濟基礎
· 黃奇帆: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推進國企更好發展
· 前三季度國企利潤同比增一成 地方國企增幅為負
· 圖表:前8個月全國國企利潤同比增9.7%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