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央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易綱詳解三中全會金融改革新看點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王宇、王培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下一步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
改革有何新意?具體又將如何推進?新華社記者日前就此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
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 在條件成熟時放開存款利率管制
記者:三中全會《決定》中對利率市場化的表述從“穩步推進”變為了“加快推進”,如何理解這一表述上的新變化?怎樣加快?
易綱:利率市場化是我國市場化改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決定》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到位,所以《決定》中對改革的表述有了新的變化。
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貸款利率還有債券和金融産品的利率。其中,債券和金融産品的利率多年前就已放放開,貸款利率基本上也已完全放開。現在就剩下存款利率,我們會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推進存款利率的市場化。
所謂條件成熟,就是要找到一個新的基準來代替央行目前的存款利率。新的基準可能是上海同業拆借利率(shibor),也可能是七天回購拆借利率。當商業銀行完全習慣於所有的産品價格都以shibor加點或者是減點來定價的時候,當商業銀行內部的資金核算也用市場基準來核算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就可以把存款利率放開了。
因為存款利率關係到千家萬戶,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很慎重。另外目前我國的存款利率實際上並不低,外部經濟體不管是港幣還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其利率都遠比中國的存款利率要低得多。
存款利率的放開將會進一步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對百姓、對金融機構及中小企業,及金融産品的發展都是有益處的。
加快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利好中國經濟全球競爭力
記者:《決定》中有關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表述由“逐步實現”變成了“加快實現”,該變化背後説明了什麼?這方面有無時間表?
易綱:中國在1996年實現了經常項目可兌換。可以説,正是因為經常項目實現了可兌換,才有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就資本項目來説,目前我國對外投資、外商對華投資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還不相適應,需要資本項下實現可兌換。如果我們實現了資本項下可兌換,中國也將成為一個對外投資的大國,同時中國也將成為對全球資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這樣一個雙向開放的資本市場,無疑會使中國的勞動生産率和競爭力大大提高。
現在有人擔心資本項下可兌換意味著國門大開,意味著熱錢可以自由的流入流出中國,實際上並非如此。《決定》提出,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這説明我們要對資本進行監測,使它既方便兌換,同時,我們會對國際收支的統計、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到位,在資本項目可兌換以後,還會保留在反洗錢、反恐融資、反避稅天堂等機制。這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並不是對熱錢完全沒有管理、允許自由流入。
記者:《決定》中還提出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這是否可以理解成今後中國居民可以買國外的股票,而國外的投資者也可以買A股呢?
易綱:資本雙向開放的含義非常豐富。既有資本市場的開放,也有債券市場、其他一些衍生産品市場的開放,其雙向開放會從易到難逐步推進。雙向開放意味著中國的投資者可以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更大範圍內來優化資源配置,選擇更廣,效率更高,視野更寬闊,我們的經濟主體將有更大的自由度。
穩步加快實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將有利於企業走出去投資,這將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投資,有直接投資,有聯合融資,有綠地投資,同時也有股權上的投資,也有兼併收購的投資,企業有各式各樣的需求,我們需要滿足他們這些需求。同時我們也不用擔心是不是説一開放會流出的多,流入的少。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全世界的資産管理者都希望將資産配置到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對中國非常有信心。如果我們進一步開放市場,讓全世界的投資者在資産配置上、在投資上可以更加便捷的進入中國,中國對世界的吸引力會進一步提升。
允許民間資本發起辦銀行 存款保險制度可抓緊出臺
記者:《決定》提出允許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這方面有何具體安排?
易綱: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可以做銀行的主發起人,這無疑是進一步的對內開放,這一改革舉措將使得國有資本、非公經濟、民營資本都能在一個平等的條件下進入銀行業,為社會提供金融服務,最終小微企業、普通百姓將得到更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務。
記者:《決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這是出於何種考慮,該制度建立以後百姓存在銀行的錢是否就保險了?
易綱:有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存款保險制度相關方案,目前條件基本成熟,可以考慮抓緊出臺。
存款保險制度有三大要點。一是該制度是從存款人利益出發,是保護存款人權益的,絕大多數的存款人都會在存款保險制度下受到保護;二是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將有利於中小企業。因為在過去我們對居民、老百姓的存款保護的力度比較大。對單位的存款,企事業單位的存款保護的力度比較小;三是存款保險制度整個機制的設計是正向激勵,用經濟學的術語講就是防止了道德風險,使得銀行都願意更加地謹慎,更加地遵紀守法,這樣保費就會比較低,風險就會比較小,聲望會越高,聲望越高銀行就會以一個更好的姿態出現在公眾面前。存款保險制度是我國金融市場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金融穩定的一塊基石。
存款保險制度在全球各地有著非常成熟的經驗。特別是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中,存款保險制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增加了金融穩定,提高了整個社會對金融業預期的透明度,我們有存款保險制度,我們在銀行的存款就更加保險。
存款保險費都出自金融機構,百姓不會感覺到變化。其費率按風險測算和全球相比將處於較低水平。而且當費率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可以不再收了。
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 進一步增加匯率彈性
記者:《決定》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如何繼續完善?如何看待人民幣升值現象?
易綱:第一就是要加快市場建設。現在有些産品、有些交易還不夠方便,這就需要提供更多的産品,使企業在套期保值、風險防範方面都有相應的工具;第二是要增加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使人民幣匯率可以雙向浮動,形成一個充分彈性的、雙向浮動的、市場供求決定的匯率形成機制。第三是在完善機制的過程中,必須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記者: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超過34%,是否已達到均衡水平?您認為均衡水平應是一個怎樣的狀態?
易綱:目前人民幣匯率已非常接近均衡水平。要正確理解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既要看到升值所帶來的壓力,同時也要看到升值所帶來的實惠。升值對出口企業有壓力,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升值也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相當的實惠。一是人民幣升值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更加強大;第二是升值後包括大豆、原油等跟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量進口産品價格更便宜了;三是人民幣強了,出國買東西、旅遊留學就便宜了,這些都是人民幣升值給百姓帶來的好處。
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名義匯率升值了大概17%,意味著一年升值不到2%。這樣的一個速度反映了中國的勞動生産率的進步、經濟效率的提高。客觀反映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競爭力正在逐步提升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