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記者胡浩、呂諾)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我國如期完成五項重點改革任務,建成了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醫療保障網,使中國超過13億人的病有所醫問題有了基本保障。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以“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為總要求,並闡明了深化醫改與發展衛生事業的目標、任務和政策。為醫改進一步深入攻堅吹響了號角,指明了方向。
“醫改已經進入了一個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朱之鑫在十八大第四場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説,為了進一步深化醫改,國務院發佈的“十二五”醫改規劃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一是健全全民的醫保體系,二是鞏固和完善基本藥物的制度和基層運行的新機制,三是積極推進公立醫院的改革。
——全民醫保體系向多層次、多維度、多體系擴展。
2013年,我國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新農合政策範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約為75%,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為70%。
廣覆蓋的同時,大病保障制度開始構建,醫療救助制度不斷發展,為百姓健康再添“定心丸”。
在2010年新農合開始探索建立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制度的基礎上,2013年已有20類病種納入新農合大病保障範圍,在明確臨床路徑和限定費用的基礎上,實際補償比達到70%左右。
2012年8月,發改委、原衛生部等6部門出臺《關於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採取用城鎮居民保險和新農合基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方式,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對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後,個人醫療負擔仍較大的城鄉居民,合規部分的醫療費用給予不低於50%的補償。截至2013年8月底,這項制度已在20個省份的94個統籌地區開始試點。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基層醫改面臨的新問題逐個破解。
新醫改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健康為本。
一年來,各地積極推進基層醫改政策落實,保基本水平穩步提高,強基層效果明顯,新機制運行平穩,基層醫改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深化,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目前,全國已有19個省份出台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通過調查問卷分析了解到,超過90%的群眾反映看病方便了,超過80%的群眾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對環境的滿意度達到大幅度提升。
在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基礎上,山西、江蘇、安徽、陜西等6省份已實現了基本藥物在村衛生室全覆蓋,北京、天津、海南、四川、青海在半數以上的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機制的健全和政策的完善。
為健全基層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目前,絕大多數地區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一般診療費政策,並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每次10元左右,村衛生室為5元左右,其餘通過醫保報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公立醫院改革“破冰”前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落實政府責任,這是醫改啟動十年來最牢固的“冰山”。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正是未來一段時間醫改任務的重中之重,是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一環,是“破冰”的第一步。
2012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目前,國家確定的311個試點縣基本取消了15%的藥品加成,陜西、安徽、浙江、青海在全省推開。全國範圍內,已有700多個縣取消了藥品加成。
在取消15%的藥品加成後,各地對醫院減少的收入採取三種補償模式:
陜西、青海等省份通過增加財政投入予以補償;
浙江省調整診療費用,限定調價總量不超過藥品差價的90%,醫院自行消化減少收入的10%,政府財政承擔兜底責任;
安徽等省份則採取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和增加財政投入“雙管齊下”補償模式。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破除以藥補醫、維護縣級醫院公益性的共識已經形成。攻堅之路的下一步,是總結試點經驗,進一步完善政策和措施,形成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基本路子。
衛生部醫改辦常務副主任梁萬年介紹,將力爭於今年年底啟動第二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力爭2015年全國公立醫院改革全面鋪開,使醫改的攻堅之行更加堅定,“破冰”之路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