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記者周暢、李鵬)12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修改一批法律的議案,決定修改部分行政法規,使今年以來推出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等改革措施在法律層面得到落實,簡政放權、放管並重必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讓各項改革在法律的保障下順利推進。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這一論斷,是我們黨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
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軌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黨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認識逐漸清晰,對理順二者關係的探索從未停止。從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再到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都是在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一年來,中央推出的改革新舉措體現在國家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幅度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企業註冊登記資金實行“零門檻”、鐵路貨運全面市場化、全面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國務院取消和下放的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領域行政審批事項已達334項,更多的資源配置權回歸市場,充分體現了中央約束和規範行政權力、推進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決心。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既是對十八大一年來經濟體制改革加速的注解,更是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強烈信號。
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政府才有精力加強監督與服務,使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可以預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將不斷顯現。而行政權力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大幅度減少,必將逐步消除少數人借行政審批權牟取私利現象,助力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把本該屬於市場的資源配置權還給市場,政府固然會經歷削權的陣痛,但只有這樣,才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