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日報時評:破解“扶老人困局”需要三個支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06日 07時30分   來源:人民日報

    積善如登,如果能夠積極建構起向善的社會支點,在一次次事件中最大程度地釋放善的溫度,必能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慮,培育健康向上的國民心態,從“摔倒”的低地上站起來

    這幾天,關於“老外扶摔倒大媽是否遭訛”的爭論,讓“見人摔倒扶不扶”的尷尬話題再次呈現。從最初“大媽訛人”,到隨後證實“老外無證駕摩確實撞倒大媽且爆粗口”、“當事攝影者向大媽公開致歉”,再到最後“輕微剮蹭索賠1800元算不算訛”,事態發展可謂一波三折。而比事件本身更曲折的,是近年來國人對於“扶老人困局”的漫漫求解之路。

    綜觀一波又一波輿論熱潮,我們不得不承認:人性是多元的,考量是複雜的,很難指望通過某一個案例,畢其功於一役地在全體國民中實現價值重塑。我們也越來越清晰地看到,走出“扶與不扶”的困境,需要建構社會向善的支點,這就是:輿論理性、司法中性、內心人性。

    輿論理性,是塑造健康價值取向的肌體組織。任何道德判斷、價值取捨,都需要建立在堅實的事實基石之上。當下輿論的一個很大弊病,就是習慣以非黑即白的邏輯標簽,簡單評判某一事件。凡有倒地被扶,我們總想“證明”點什麼,要麼是增加“好人遭誣陷”的反面案例,要麼是多一個“還是好人多”的正義標誌,價值判斷動輒走在事實判斷的前頭。標簽化的最大風險,就是它往往企圖以一概全。可就在這兩天,上海一名騎電動車的男子因意外倒地不起,圍觀者中有位外國女士蹲下來緊握他的手,陪伴著直到救護車到來;鄭州街頭老人摔倒無人敢扶,大家在報警後現場守候,等到120趕來……這才是生活的真相,任何拔高與矮化,都是阻礙正確判斷的頑石。最大程度地還原真相就事論事,還原熱點中不同個體的行為選擇,才能正確安放我們心中的價值預期。

    司法中性,是塑造健康價值取向的骨骼支撐。道德建設有時候需要通過外在力量,對過錯方進行干預、約束與糾偏。司法體系,最應該充當“保護神”角色。很多輿論認為,正是當年“彭宇案”的沸沸颺颺,成為此後大家在“扶人”問題上道德決堤的濫觴。正確的司法站位,能最大程度避免民眾的心理迷失。四川達州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太反被誣陷索賠的消息,在警方發佈調查公告、拿出證據為三個小孩證明清白之後,受到輿論普遍讚揚。儘管因老太太有異議還在進一步調查,但在此類糾紛中,充分尊重證據、不預設立場,以公檢法的中立站位廓清真相,值得肯定。遵循法治的邏輯,不放過每一個訛詐者,也不冤枉每一個良善者,讓惡人現形,給好人撐腰,才能讓更多的人在取捨面前不再猶豫。

    內心人性,依然是一個健康社會的靈魂與血肉。一個社會要健康運轉,必須有一些最基本的觀念來支撐。無論有千般萬般的外部理由,如何對待一個摔倒的老人,最終都是每個人源自內心的選擇。大家有顧慮不假,但要説冷漠至極、道德滑坡,恐怕也並不客觀。那些積極報警守護現場的人,那些互相作證積極救助的人,何嘗不是閃爍著樸素的道德之光?良心,終究是最終極的信仰,蟄伏在內心深處的寶貴人性總有難以想象的強大力量。燃起一團團良善信仰的內心熱火,溫暖將接力傳播。

    “扶與不扶”的糾結,相信在一段時間內還會存在。然而,積善如登,如果能夠積極建構起向善的社會支點,在一次次事件中最大程度地釋放善的溫度,必能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慮,培育健康向上的國民心態,從“摔倒”的低地上站起來。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發表時評:改作風何以成為變革支點
· 人民日報時評:“最美縣委大院”何以走紅
· 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誠意總會得到理解
· 人民日報時評:微博“國家隊”如何更好發力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