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2月6日電(記者李春雷 張亮)時隔5年,今天,寧夏回族自治區再次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近年來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69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127位模範個人。5年來,在寧夏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在回漢各族群眾的共同呵護下,民族關係日益融洽,民族感情愈發深厚,民族團結已成為寧夏一張亮麗的名片。
在寧夏640萬人口中,回族人口近220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還多。在這方有著濃郁回族風情的熱土上,民族團結成為一種傳統。將時間撥回到1935年,紅二十五軍途經寧夏西吉縣單家集,紅軍指戰員尊重當地回族風俗,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政策,為群眾送醫送藥。當地回族群眾稱紅軍為“仁義之師”,紅二十五軍則回贈清真寺一面錦旗“回漢兄弟親如一家”。
“兄弟情”傳承至今,回漢各族群眾關係愈加密切,感情愈加深厚。湖南籍漢族軍官何建13年如一日堅持照顧、資助寧夏回族殘疾青年李少軍一家,累計資助20余萬元,自己因此4次推遲婚期;同心縣76歲回族老人蘇錦山自辦敬老院,為37位回漢孤殘老人“養老送終”……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一個個團結的事跡,在我國最大的回族人口聚居區不斷上演。
如今,在塞上大地,3700多所清真寺星羅棋佈,以保障穆斯林群眾開展宗教活動。上萬家清真食品生産經營單位和清真商業網點,滿足回族群眾特殊的生活習慣。擁有著悠久經商傳統的回商活躍在寧夏各地和向西開放的商業浪潮前沿。在經濟發展落後的西海固山區,回漢各族群眾在政府的引導下,或生態移民,或就地發展,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
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劉慧説,寧夏民族團結進步,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工作特色,已成為寧夏最大的政治優勢。寧夏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民族團結作為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通過堅持科學發展,改善民生,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讓回漢各民族共享發展成果,夯實了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
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國內生産總值從1958年的3.29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32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31元,比上年增長12.8%;農民人均純收入6180元,比上年增長14.2%。
為充分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參政議政及其他各項合法權益,自治區不斷加強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先後制定頒布了150多件地方法規、條例和自治政策。
目前,自治區各級黨政機關少數民族幹部佔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市縣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中少數民族領導幹部比例超過30%。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少數民族比例均接近或高於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寧夏各地建設了146所標準化回民中小學,實施免費招生、定向招生、切塊錄取多種方式,大幅度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
從1983年起,自治區還堅持每年9月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月”活動,廣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為少數民族群眾和民族聚居區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近年來,“民族團結月”活動結合少數民族發展項目和“下基層”活動,幫助集中連片貧困村和生態移民村解決實際問題,贏得了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稱讚。
正如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崔波説,在寧夏,回漢各族人民在包容中團結、在團結中包容、在包容與團結中事業共同進步。民族團結像空氣,它存在時感受不到,缺少它每個人都會深受其害,寧夏回漢各族群眾將始終像珍惜空氣一樣呵護民族團結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