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宜昌12月8日電(記者 劉紫淩 梁建強)處於城鄉“過渡地帶”的城郊區域,是城鎮化的“主戰場”之一。但由於城郊地帶人員混雜、流動性大,也成為黨建工作的“短板地帶”。湖北宜昌市伍家崗區從實處著眼、細處著手,創新開展城郊黨建工作,探索借助“微組織”、聚合“微力量”、開展“微服務”、解決“微心願”,受到群眾歡迎和社會好評。
“熟人村落”向“陌生人社區”過渡
寬敞整潔的社區裏,健身器材、居民書屋、娛樂活動室、心理諮詢室等一應俱全;社區外,高聳的吊塔林立,一幢幢高層建築正拔地而起。12月上旬,記者來到伍家崗區伍家鄉,感受到了城郊地區的滄桑巨變。
“城郊地帶正處於大建設、大發展時期,但隨著大量人員涌入以及‘村民’向‘市民’的身份轉換,黨建工作面臨著全新挑戰。”伍家鄉黨委書記龍會忠説。
伍家崗區委組織部部長余峰介紹,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中對於黨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然而,隨著城鎮化加快,城郊黨建面臨諸多新的困難和問題。
城郊建設項目多,拆遷任務重,群眾工作壓力大,需要基層黨組織更好地發揮作用;外來務工黨員和外出務工黨員增多,農村黨員與社區黨員混合,人員複雜、流動性大,導致部分黨員游離于管理之外,很難發動和組織;部分村莊轉變為城郊社區後,原有黨建組織和管理體系需要重新梳理,縣(區)、街(鄉)、社區三級黨建工作的資源整合難度增大。
“在城郊‘熟人村落’向‘陌生人社區’過渡過程中,隨著經濟成分、就業形式、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大大增強,對黨組織的直接依賴性大大減弱。”余峰説,基層組織的角色定位、工作方式都面臨新挑戰,亟須探索有效發揮作用的新黨建模式。
形成“微組織” 聚合“微力量”
分析和針對實際問題,伍家崗區探索通過宜昌網格化基礎平臺,發動形成“微組織”覆蓋各社區、村落,將基層黨組織工作觸角延伸,解決服務到戶的“最後十米”問題。
伍家崗區委書記張鵬説,習總書記強調“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學習貫徹黨中央要求,伍家崗區在宜昌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從底層、從細處著力,以“微理念”開展工作,努力化解城郊黨建難題。
伍家崗區積極構建橫向到社區、縱向到家庭的“黨建鏈”,通過發揮骨幹黨員的橋梁紐帶作用,以距離相近、行業相同、興趣相似等共同點聯絡聚合身邊黨員,幾個黨員就可形成一個“微組織”,更深入地組織和發動黨員,就近服務群眾。
很快,在社區、村落,一個個“微組織”應運而生,編織成聚合黨員的“大網絡”。許多能人受“微組織”的吸引和發動,成為積極服務群眾、帶動群眾致富的“幹將”。
在共聯村,當地泰豐糧油公司總經理蔡如密成了村黨委“第一書記”。在“第一書記”的努力下,總投資4億多元的共聯商貿大市場項目正式簽約,投運後可實現稅收5000萬元,解決約千人就業。
“過去黨委團團轉,黨員旁邊站,群眾巴巴望。”伍家鄉鄉長劉漢宜説,現在明顯不同了,小區、院落裏都有“微組織”張羅,黨員幹部凡事跑在前頭,普通黨員也都願儘自己的一份“微力量”,齊心協力為大家服務。
開展“微服務” 滿足“微心願”
“微組織”立足社區、村落,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著手,開展“微服務”,滿足群眾“微心願”。
在伍家崗區共和社區,以61歲的老黨員曾維松名字命名的“黨員工作室”,成了聯絡黨員形成“微組織”、開展便民“微服務”、幫助群眾實現“微心願”的重要平臺。近來,60多名黨員通過他的“黨員工作室”,服務群眾150余人次。
幫助群眾實現的“微心願”,看似微小卻是很有意義的事。比如,幫空巢老人清洗打掃、聊天解悶;照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在雙職工下班前和寒暑假幫助代看孩子;為外來人員代辦手續,幫新遷家庭熟悉環境;調解鄰里矛盾糾紛……
余峰説,秉持“微理念”,伍家崗區正在培育形成一批城郊黨建“品牌”。共聯村的“三聯三增三轉”、聯豐村的“三帶一促”、共和村的“金色童年、銀色拐杖、綠色家園、紅色幫扶”等黨建活動次第涌現,産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城郊區位特殊,城市化過程中需要黨建工作來護航,我們鼓勵基層組織結合實際,大膽創新,以一束束的‘小花’輻射帶動黨建工作‘百花齊放’。”張鵬説,城郊黨建的成效,最終要靠群眾滿意度來檢驗,要通過黨建引領各項工作,起到推動發展、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