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10日電(記者劉偉、李斌)綠茵茵的大草坪上,穿插其間的是曲徑、涼亭、戲臺、燈光球場……走進這裡,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公園。這不是公園,而是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鎮良田村。
就在一年之前,這裡還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凹凸不平、陳年垃圾成堆、破敗的茅房處處可見。良田村曾是當地有名的後進村,群眾工作難開展:村委會發動清潔鄉村,群眾不參與;村裏建設綜合樓,群眾不支持,圍墻也被推倒多次。
這一現象從今年3月開始得到改觀。今年3月15日,良田村各自然屯村民理事會和監督委員會成立,選舉出威信高的村民擔任理事會和監委會成員,加上之前已成立的屯級黨支部委員會,形成了屯級組織“三會”格局。村民在理事會號召下,主動拆除了126間茅房,騰出了4800平方米空地,建成了涼亭、戲臺、燈光球場,鋪設了草坪。
良田村上伏馬屯村民藍炳鬧曾是阻礙村屯建設“釘子戶”之一,雖經多次動員,他一直不肯拆除自家26平方米的茅房。而村民理事會成立後,屯裏的致富能手廖久春上門做工作,藍炳鬧很快消除了思想顧慮,主動拆除了茅房,將土地交給村集體使用。
上伏馬屯“三會”組織帶領群眾清除陳年垃圾、清理衛生死角,推選保潔員,議定保潔費收取標準,每週開展一次大掃除,開展“文明衛生戶”評比活動……而今,上伏馬屯由過去臟、亂、差出名的一個後進村變為風景宜人的新農村。
“屯裏共有164戶705人,以前大家都不願做村民小組長,抽籤選出的小組長缺乏號召力,工作難以開展。成立‘三會’之後,成員達到18人,都是村裏的能人,在群眾中有威信,工作好開展多了。”上伏馬屯村民理事會理事長廖久春説。
在廣西等西部地區,居住分散,一個村少則一兩千人,多則六七千人。而村委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共三至七人組成。在這種情況下,僅有幾個村幹部往往難以及時掌握民情,“管不到、管不全、管不了”是基層組織面臨的常態問題,以至於一些矛盾難以及時化解,更難以有效做到服務群眾、帶領群眾致富。
來賓市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過程中,決定實施“網底工程”,織密基層組織這張“網”,消除村屯管理“盲點”,具體做法是建立村民理事會和屯務監督委員會,將村裏的能人通過村民選舉吸收進來,協助村兩委開展工作,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來賓市已在全市5512個自然屯成立屯級黨支部3825個,村民理事會和屯務監督委員會各4513個。”來賓市委組織部長黃麗娟説,“實施‘網底工程’,就是要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群眾工作格局。建立屯級‘三會’,實現了屯級事務‘大家議、大家做、大家管’,有效破解了‘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村民自治難題,構建了無縫對接的基層自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