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嫦娥”輕落“廣寒宮”-嫦娥三號軟著陸目擊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2月15日 07時10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新華社記者白瑞雪、趙薇、田兆運、李宣良)傳説中的嫦娥輕揮衣袖就飛上了“廣寒宮”,而有著相同名字的中國探測器——嫦娥三號在發射升空12天之後,終於開始登陸月球。

    12月14日21時,它們相距15公里。這是中國航天器歷史上最接近月球的地方。3年前,嫦娥二號曾在這裡久久俯瞰下方那道虹一般優美的弧線——科學家們為嫦娥三號軟著陸選定的月球虹灣區。

    這一次,在嫦娥二號獲得的超高分辨率圖像引導下,嫦娥三號將涉足這片未曾有過地球訪客的區域。

    隨著首次應用於中國航天器的空間變推力發動機開機,以每秒鐘1.7公里速度環月飛行的嫦娥三號實施動力下降。北京飛控中心的倣真圖像顯示,此前已收起一對太陽翼“翅膀”的嫦娥三號,舒展著4條金屬色著陸腿遨遊太空,像個憨態可掬的機器人。作為緩衝機構,這些“腿”將在落月時吸收衝擊能量,保證探測器安全著陸。

    我國初步建成的深空測控網如同放飛風箏的長線,牢牢“係”著遠在月亮之上的航天器。不過,像世界上許多登陸地外天體的探測器一樣,著陸過程的短暫和星球間距離的漫長,使得探測器來不及等待地面指令,不得不轉入自主控制。

    像一場孤獨的旅行,軟著陸過程充滿風險。

    “這次任務的關鍵設備全部為新研製,著陸區域地形地貌也存在不確定性。”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説,為規避風險,科研人員攻克了著陸的自主導航控制、著陸推進和著陸緩衝等關鍵技術。

    月面示意圖上,嫦娥三號飛行軌跡呈紅色,黃色標注的是此前人類月球探測器的著陸點,綠色則代表了以祖衝之、萬戶等中國人名字命名的月球地理實體。

    嫦娥三號是第一個來自中國的軟著陸探測器,然而,或許是因為嫦娥奔月的浪漫傳説,或許是出於本能的好奇心,中國人的探月實踐早在幾百年前已經開始。

    萬戶試圖飛上月亮的試驗慘遭失敗,他的夢想卻點燃了人類探索空間的勇氣。1966年,蘇聯發射的月球9號成為第一個在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1969年,在歷經兩次計算機報警之後,阿波羅11號登月艙實現世界上首次載人登月。

    “中國探月工程起步晚,但起點高;投入少,但效益高。”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説,從繞月到落月,中國探月工程僅用了6年。

    15公里、10公里、5公里……遙控發令員于天一按下指令發送鍵,探測器降落相機開機,嫦娥三號睜開了“眼睛”。

    第一幅實時畫面突然出現在屏幕一角。明暗相間的月面,大大小小的隕石坑,這是中國人對月球從未有過的清晰凝視。

    此刻,嫦娥三號距月面僅剩3公里。

    飛過明亮的高地,飛過廣闊的平原,嫦娥三號暫停腳步,懸浮在距月面約100米的空中。在不到30秒的懸停時間裏,它用三維成像敏感器對著陸區進行精障礙檢測,選擇最安全的著陸點。

    21時11分,發動機關機,嫦娥三號依靠自身重力下落。著陸腿穩穩地“站”上月面,嫦娥三號成功著陸,人類第130次探月之旅在中國探測器與月球的輕柔相擁之中完美上演。

    這是我國首次在地外天體實現軟著陸,也是時隔37年後人類探測器再度與月球“親密接觸”。

    作為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在實現軟著陸的同時,嫦娥三號還肩負著突破自動巡視勘查、深空測控通信、月夜生存等關鍵技術的使命。

    儘管“玉兔”遲遲沒有從探測器中探出“頭”來,著陸後不過幾分鐘,嫦娥三號已展開太陽翼,為著陸器和懷抱其中的月球車補充電能。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裏,“玉兔”號月球車將通過轉移機構駛離著陸器,開始執行為期3個月的科學探測任務,著陸器則留在著陸點進行原地探測。

    41年前的今天,“阿波羅-17”從月面起飛時,最後一位在月球留下腳印的宇航員尤金·塞爾南説:“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裡。”

    美國已取消重返月球計劃,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正在穩步開展探月活動以及更遠的深空探測。“中國始終主張和平利用太空。”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説,“我們的探月工程是開放的,歡迎世界各國參與合作。”

    “嫦娥”落月的這個月晨,是中國的冬夜。當探測器回望地球,這方燈火闌珊處,正是夢想與希望出發的地方。

 
 
 相關鏈結
· 嫦娥三號成功落月 中國探測器首次登上地外天體
· 嫦娥三號測控系統實現系列技術創新
· 圖表:嫦娥三號成功在月球虹灣軟著陸
· 嫦娥三號:北京飛控中心自主創新突破5項關鍵技術
· 北京飛行控制中心對嫦娥三號實施動力下降控制
· 嫦娥三號平穩落月 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