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新華社記者劉羊旸、何雨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保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會議傳遞出怎樣的民生新訊息?
“16字思路”彰顯以改革促民生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為準則,著力改善民生,一系列民生舉措相繼出臺: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的進程,鞏固和擴大覆蓋面;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只有充分關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切實加強底層群眾生活保障,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同步發展。”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
守住底線,仍然是明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産等,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
“經濟發展是為了人能更好地發展,經濟增長的同時需要把保障民生放到更高的高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16字思路,包含的信息很多。”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説。
顧駿表示,守住底線,是符合當前國情的,也是適度的,保民生不能搞跨越式發展,不能把標準定太高,要切實加強底層群眾生活保障;突出重點,則是回應百姓最迫切需求;完善制度,是為了保住底線不掉下來,以改革促進民生改善。
聚焦就業、住房 織密保障民生安全網
就業是民生之本,生計問題解決了,需要兜底的人也會減少。數據顯示,2014年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將超過今年,預計將達到727萬,明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
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産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國家很關注他們的就業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説,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需要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同時還要調整教育結構,高校專業設置要與實際産業需求相結合。
住房問題,是織就保障民生安全網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實施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使許多老百姓從“憂居”搬入“宜居”。如何讓更多的百姓住得起、住得好?從保障性住房到特大城市住宅用地,會議都有明確要求。會議提出,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徵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調整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積率。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説,在這些年我國土地供給整體結構中,工業用地比重一直較高,住宅用地比重較低,這也是拉動房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成為農民工、外來人員進城的重要障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化進程。從總量上加大住宅用地供給,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供給,有利於把房價控制在合理水平。
“除此之外,從長遠看,還要著力於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從制度上調整完善。”蔡繼明説。
把百姓關切作為改善民生重要著力點
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等是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將其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對大氣污染防治、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等做出了具體部署。
明年是落實這些措施的關鍵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更加注重農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産源頭治理和産銷全程監管。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的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加強源頭治理,把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這次將環境保護列為民生領域的一大重要任務,這非常必要和及時。”蔡繼明説,這些年,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勢嚴峻,空氣、水、土地等污染事件頻發,百姓對環境質量、空氣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都是與百姓利益切身相關的事情,必須重視並儘快得到改善。
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著總量不足、分配不均的突出問題,優質醫療、教育等資源集中在大城市,而小城市、鄉村資源嚴重匱乏。會議強調,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改善民生。會議提出,扎紮實實打好扶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不斷好起來,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
“手段要為目標服務,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特別要關注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説,要使貧困地區得到發展,需要使其資源得到有效開發,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讓更多的人實現就業,以提高當地群眾生活水平。
“民生保障,方向已明,措施已有,接下來最重要的是把這些措施真正落到實處,下大力氣克服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方能最終取得實效,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顧駿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