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幹部們"蝸居"辦公——探訪湖南"最美縣委大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03日 13時25分   來源:新華社

老建築修修補補 幹部們“蝸居”辦公
——探訪湖南“最美縣委大院”

    新華社長沙1月3日電(記者 明星、白禹)三湘大地上有一批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縣委大院,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最美縣委大院”。這些建築不僅老舊,而且院子狹小,大多數辦公室都三四人擠在一起辦公,但工作氛圍和同志之間情誼十分濃厚。

    記者日前走訪了湖南龍山、新邵、溆浦、茶陵等地,雖是歲末年初的寒冷時節,但縣委大院的老舊辦公樓卻很熱鬧。

    始建於1951年的湖南龍山縣委大院,青磚黑瓦,大多數辦公室還是磚木結構。目前,龍山縣四大家共二十幾個職能部門都擠在這個狹小的院子裏,全縣開一個擴大會議,都需要去外面借場地。縣委書記彭正剛的辦公室地址和手機號碼,在龍山縣人盡皆知,經常有群眾登門反映各種問題。儘管辦公條件非常艱苦,身為“國貧縣”的龍山縣卻擠出資金扶持産業升級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全國百合産銷第一大縣,縣鄉村三級公路水泥硬化率達到了98%。

    位於湖南西部山區的溆浦縣委大院裏的9棟辦公樓大都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有的還是百年前的縣衙。縣委大院雖陳舊擁擠,但乾淨整潔,綠意盎然,唯一裝飾一新的是2011年改造的人民群眾信訪接待中心,縣委書記蒙漢時常會在這裡傾聽群眾的訴求。

    “兩次沒有搬遷成功的”新邵縣委大院,61年來沒有挪過地兒,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日益陳舊、擁擠的老院子,先後遇上了兩次大院搬遷的動議,可最終都沒搬得了,而是將經費投入民生建設項目中。儘管現在的縣委辦公樓“穿衣戴帽”貼上了瓷磚,但房子裏面的木板樓梯一腳踩下去嘎嘎作響,得經常加固,再加上不時的墻體開裂,屋頂漏雨,辦公傢具維修,讓主管後勤的縣委辦副主任鄧甲成多了一個稱呼:帶編制的木匠。

    鄧甲成指著一把剛修好的凳子笑著説:“桌椅板凳我們是能省就省,能修就修,像這把凳子都修了三回了,但修好後我們還繼續用。”

    在新邵縣委大院的一棟辦公樓裏,記者看到縣發改局兩間打通的辦公室裏集中了下屬5個股的工作人員,兩間辦公室加起來大約20平方米,加上司機平時總共有十來個人在這裡辦公。縣發改局幹部周江波告訴記者,工作久了,大家形成了一些默契,比如遇到來辦事的人,大家一般不説“請坐”,以避免沒地方可坐的尷尬。

    除了地方狹小帶來的不便,周江波笑談他們的辦公室也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平時談工作都不需要打電話,關起門來就可以開會了,冬天也不用電暖器,大家湊在一起就很暖和了,既省電費又省話費。”

    周江波説:“我們這些基層公務員不需要豪華的辦公場所,只要能滿足基本需要就可以了,特別是在我們這種欠發達地區,辦公場所豪華會顯得和社會環境不協調,讓群眾不敢走進來辦事。”

    湖南一些縣委多年“蝸居”辦公,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湖南省水利廳退休老幹部王孝忠認為,樹立政府形象,不是靠辦公樓建得多霸氣,而是靠實實在在的親民、為民之舉,靠政府部門秉公用權、文明執法。“蝸居”辦公背後透露出的一切從簡、執政為民的意識,應成為官員為政的一種共識。

    “為人民做實事,不講排場,不奢侈浪費,這種精神十分可貴。”古丈縣退休職工向發培説。

    長期追蹤報道“最美縣委大院”的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楊壯告訴記者,湖南地方黨政領導“蝸居”在這些老舊的縣委大院數十年的故事,體現了共産黨人清廉為民、心繫群眾的高尚情操,帶來了一股弘揚主旋律、匯聚正能量的暖流,溫暖了幹部群眾的心,給人以信心和力量。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時評:“最美縣委大院”何以走紅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