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曉松)1月13日,民營企業盈濟實業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工商局自由貿易試驗區分局註冊成功。“準入門檻低了,辦事效率高了。”公司副總經理周麗珺告訴記者,從交齊材料到辦成企業只用了兩天時間,而以前一般要一個月。
放寬市場主體準入,是即將全面推開的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首要目的。那麼,“寬進”有多寬?記者近期在廣東深圳、東莞、上海自貿區等試點地區摸了摸底。
降低資金“門檻”——“不能因為你現在手上沒錢就不讓你創業”
三年前,韋先生和朋友就想創辦一家小微企業,但資金一直是這幾個年輕人始終邁不過去的“門檻”。
去年3月深圳市實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點後,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最低註冊資本,並改實繳登記制為認繳登記制。不久前,韋先生順利註冊了一家物流企業。
“認繳50萬元,現在肯定拿不出這麼多,但先起步,慢慢積累。我們一定會成功的。”韋先生説。
放寬註冊資本登記條件,實行認繳登記制,大大降低了開辦公司的“門檻”,激發了社會創業積極性,改革試點地區市場主體均呈現“井噴”式增長。在深圳市,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130%,其中私營企業增長勢頭最猛。
“不能因為你現在手上沒錢就不讓你創業。當然,今後你能不能賺上錢就要看你自己了。”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徐友軍説。
放寬住所條件——各地尺度將有所不同
“以前公司每拿到一個項目,就要成立一個項目公司,每成立一個公司都要提供一個經營場所的産權證。這是我們最頭疼的。”東莞市萬科房地産有限公司項目發展部負責人朱雲告訴記者,最近一年來,這件麻煩事沒有了。
一年前,東莞市開始試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放寬了企業住所證明限制,實在無法提交産權證,只憑村委會出具的場地證明就可以辦理營業執照。
據東莞市工商局局長范燕彬介紹,他們除實行企業住所與經營場所登記相分離,放寬企業場所登記條件,簡化場所使用證明材料外,還允許“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適應了當地中小企業較多、經營場所資源緊缺的實際情況。
但記者在試點地區採訪發現,放寬市場主體住所登記條件,各地未搞“一刀切”。至於今後改革全面推開後,哪些地方可以作為經營場所,同一個場所可以登記幾家企業等,也將由各地方政府具體規定,尺度勢必有所不同。
實行“先照後證”——“先讓企業很容易就能領個‘身份證’”
一進東莞市工商局辦事大廳,工作人員就會向前來申辦企業的人遞上一本《商事登記須知》。這本小冊子詳細列舉了28個需要前置許可的經營項目和81個已改為後置許可的經營項目,凡是允許後置許可的項目均可先領營業執照再辦許可證。
據范燕彬介紹,以前辦個企業要先到主管部門領許可證,才能到工商部門辦營業執照,有的要過幾十道關卡,辦上一兩年,一些企業寧可不辦了。東莞市一度出現“創辦企業難”與“無照經營多”並存的現象。
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點後,東莞市將審批事項從188個壓到109個,並大多改為後置審批。“好比先讓企業很容易就能領個‘身份證’,如果想從事一些特殊的行業,再去考‘律師證’‘醫師證’‘會計證’。”范燕彬説。
范燕彬告訴記者,改革不僅激發了社會創業積極性,還“倒逼”東莞各行政主管部門一改“審而不批,批而不管”的作風,使市場更具活力、更加規範。
年檢改為年報——“為企業提供便利等於降低了創業‘門檻’”
每年1月1日個體戶開始驗照、3月1日企業開始年檢,這是多年來的老規矩。但上海市工商局自貿分局辦事大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個體戶驗照已暫停了,企業年檢肯定也不搞了,這幾天大家都忙著籌建年報公示系統,為年檢改年報做準備。
根據工商總局支持上海自貿區建設的意見和上海自貿區企業登記管理規定,試驗區內企業年度檢驗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企業通過公示系統向登記機關報送年度報告,並向社會公示;企業對年報真實性負責。
“年檢到年報,一字之差,反映了市場主體從對政府負責到對社會負責的重要轉變。”上海市工商局局長陳學軍説。
“為企業提供便利等於降低了創業‘門檻’。”東莞家樂福公司公共事務部負責人王瑞芳告訴記者,這家大型連鎖超市在當地有5家門店,每年年檢就要跑5趟,全辦下來要一個月,如果實行年報制,坐在辦公室“分分鐘就能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