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寒冷,推開幹榮村委會三樓木門,暖流撲面而來,30多位苗族婦女圍火盆而坐,穿針引線,一朵朵鮮花、一隻只蝴蝶躍然布上。
這些婦女均是貴州雷山縣一家刺繡公司的簽約“繡娘”。26歲的李俊英剛成為一對雙胞胎的媽媽,不便再出去打工。簽約當繡娘後,照顧孩子之餘,她一個月能做五六張繡片,2000多元的收入,跟在外打工賺的差不多。
李俊英是貴州省近16萬婦女特色手工從業人員中的一員。為改變農村婦女就近就地增收渠道單一、外出務工一崗難求的狀況,貴州去年8月出臺意見,明確貴州特色手工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刺繡、蠟染和民族服裝服飾為重點,實現民族民間特色手工産業和婦女事業同步發展。
人人會手工,家家有繡娘。貴州省婦聯主席羅寧説,將民族地區婦女的手工技藝和市場結合起來,既能讓她們增收,又有利於民族工藝傳承。根據農村實際,貴州探索實施“協會+公司+農戶”“能人+基地+農戶”等模式,引導婦女手工産業從分散轉向産業化、規模化。僅黔東南州,當地婦女手工協會已組建刺繡、蠟染等手工基地465個,帶起一支4萬餘名的繡娘大軍。
手工企業産品週轉期長,資金是難題。通過“錦繡計劃”成立基金對手工産業幫扶,各地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為尋求更多社會關注和支持,民族手工藝術等專業現已納入中職教育教學重點專業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