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胡錦濤
 
胡錦濤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講話全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6月27日   來源:新華網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
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2005年2月19日)

胡錦濤

    中央舉辦這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目的是集中研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特別是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的問題。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下面,我講四個問題。

    一、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強調,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還強調要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們黨要為之奮鬥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提出來,這在我們黨歷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是第一次。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強調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並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

    從國內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後,經濟社會發展就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綜合起來看,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複雜、更突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不斷完善,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加速,隨著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加快,我們正面臨著並將長期面對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必須認真把握的新趨勢新特點,主要是:資源能源緊缺壓力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十分迫切;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特別是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體制創新進入攻堅階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勞動者就業結構和方式不斷變化,人員流動性大大加強,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新問題;人民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上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以及各類嚴重犯罪活動等也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了嚴重影響,等等。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前提。

    從國際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把握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複雜的變化之中。世界格局處於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産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因素給我國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只要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的方針,牢牢掌握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就能夠營造有利於我國的戰略態勢,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期的良好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由於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由於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和風險,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面臨著嚴峻壓力。由於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衝突時起時伏,恐怖主義活動依然猖獗,地區和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在這樣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這是我們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

    從我們黨肩負的使命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要求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人民群眾以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發揮出來,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鬥;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抓緊解決人民群眾生産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只有把這些工作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做好了,我們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

    總之,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為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係到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全黨同志都要從這樣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自覺承擔起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任務。

    現在,我們黨明確提出並積極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具備許多有利條件的。首先,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其次,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們已經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為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質保證。第三,在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並不斷得到鞏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這些都是有利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産力發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還不高,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任重道遠。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經歷一個很長歷史過程一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一個需要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很長歷史過程。我們既要立足國情,根據已經具備的條件,積極主動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又要著眼長遠,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扎紮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二、全面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任務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産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

    我國歷史上就産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比如,孔子説過“和為貴”;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一種理想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雖然帶有不同時代和提出者階級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然,在存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舊制度下,這些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大家知道,空想社會主義學説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180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將為“和諧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産主義試驗,也以“新和諧”命名。1842年,德國空想共産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社會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並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馬克思稱這本書是工人階級“史無前例的光輝燦爛的處女作”。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對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和有關主張給予了肯定,明確提出:“提倡社會和諧”是“它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歷史局限性和理論缺陷,認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也沒有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只能陷於空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提出了無産階級革命的理論和戰略策略,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設想。他們在《共産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係。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就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他明確提出: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産品的社會生産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大力幫助農民,消除城鄉對立;必須把國民經濟的一切大部門建立在同個人利益的結合上面;必鬚髮揚民主,改革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反對官僚主義,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時時處處千方百計地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絡,等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進方向。

    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取得革命勝利的基礎之上的,而我們黨則是在生産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我們不可能從馬克思、恩格斯那裏找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部現成答案,必須結合我國實際、通過實踐來不斷加以回答。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這個重大課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係》這篇重要著作,提出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對正確處理我國社會的一些重大關係作出了深刻論述。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重要著作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創立了關於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説,要求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解決科學文化領域裏的矛盾,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以解決共産黨與民主黨派的矛盾,堅持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以解決全國城鄉各階層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矛盾,等等。他還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於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由於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全新的實踐,人們對如何走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還缺少規律性認識,加上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和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發生過曲折,特別是後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毛澤東同志的這些正確思想沒有得到全面貫徹。但是,毛澤東同志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正確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斷然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開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鄧小平同志科學闡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也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發展生産力,成果是屬於人民的;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要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麼事也幹不成。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們黨肩負的新任務,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江澤民同志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處理好各種關係,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強調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好關心群眾生産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為了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

    總之,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新進展,既是對黨執政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國外一些執政黨執政經驗教訓的借鑒;既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三、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它們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絡,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條件。我們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同時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使國家的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關鍵還是要靠發展。只有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們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關係和社會保障體系,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求。經濟發展不僅要持續快速,而且要協調健康,這是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證,也是人民群眾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的重要保證。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要認真汲取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深入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不斷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學調控的能力,通過改革創新建立健全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確保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這裡,我要強調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農民佔多數人口的國家裏,農民是否安居樂業,對於社會和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廣大農民日子過好了、素質提高了,廣大農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就會更加牢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逐步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的支持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促進城鄉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二)切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使人民群眾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促進黨和人民群眾以及執政黨和參政黨、中央和地方、各階層之間、各民族之間等方面關係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密切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同人民群眾的聯絡,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要通過廣泛發揚民主,拓寬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形成能夠全面表達社會利益、有效平衡社會利益、科學調整社會利益的利益協調機制。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爭取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和優勢,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認真做好黨的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鼓勵和支持宗教界繼承和發揚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在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方面邁出新步伐。要全面貫徹黨的僑務政策,進一步做好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工作,努力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要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進一步完善城鄉基層政權、基層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開展基層民主實踐,努力實現廣大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要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廣泛密切地聯絡各方面群眾,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三)切實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從法律上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制定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規範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社會安定的法律。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建設法治政府,建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的監督機制。要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以解決制約司法公正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為重點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司法機關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作用,促進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覺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四)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要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著力回答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引導全體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要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使全體人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保持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要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群體的思想問題,既要以理服人、解決思想問題,又要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構建健全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全民族素質不斷提高。要積極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産業快速發展,大力提高基層特別是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五)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

    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係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要堅持在全國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妥善協調各種具體的利益關係和內部矛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要高度重視收入分配問題,更好地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係,既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並推動先富帶未富、先富幫未富,同時也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改革稅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切實保障各方面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從收入分配、利益調節、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政府施政、執法司法等方面採取切實措施,逐步做到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夠接受教育,都能夠進行勞動創造,都能夠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六)切實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面的創造活力,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於人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境,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開放,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的突破,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進一步營造平等競爭、共謀發展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入強大動力。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精神,大力營造鼓勵創造、尊重創造、保護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支持人們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其他方面的創新,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充滿蓬勃的創造活力。

    (七)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

    只有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相適應的社會體制,才能形成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秩序相協調的社會秩序。要善於把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同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同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社會建設和管理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産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仲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推動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絡,形成對全社會進行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的體系。要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從建設和諧社區入手,使社區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發揮服務作用,在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繫上發揮橋梁作用,在維護社會穩定、為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上發揮促進作用。要以服務群眾為主題,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拓展社會服務領域,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形成社會服務網絡化的新格局,積極開展面向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保障服務,面向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加強和改善對公共信息、公共資源、公共物品的管理和應用。

    (八)切實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並不是沒有矛盾的社會。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道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隨著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國社會存在的一些人民內部矛盾出現了多發多樣的狀況。這是我國社會深刻變革中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關鍵是我們要正視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處理矛盾的體制機制,而不能讓矛盾積累和發展起來、以致影響國家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要深刻分析現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産生的原因特別是深層次原因,注重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要認真檢查我們的各項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工作作風是否切合實際,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著力避免因決策失誤和工作不當引起群眾不滿和抱怨。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加強矛盾糾紛的排查工作,及早發現可能發生的各種矛盾,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決。當前,要重點解決好在土地徵用、城鎮拆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産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堅決依法糾正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進一步完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把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結合起來,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要深入細緻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要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堅持依法辦事、按照政策辦事,既依法維護群眾正當權益,又依法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九)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

    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産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形勢相當嚴峻,一些地方環境污染問題相當嚴重。隨著人口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還會更加突出。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也無法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要科學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學會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更加科學地利用自然為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各種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以優化資源利用、提高資源産出率、降低環境污染為重點,加快推進清潔生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促進自然資源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要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抓緊解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問題,保證人民群眾在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中生産生活,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增強全民族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

    (十)切實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

    沒有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要進一步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大力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依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産安全。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真正吸取血的教訓,切實加大工作力度,認真抓好安全生産,堅決防止重大安全事故。要抓緊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四、加強和改善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

    在我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歷史進程中,能否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加強和改善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的領導。

    第一,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有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要經常分析社會建設狀況,及時了解和諧社會建設相關工作的情況,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和突出問題,不斷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和諧社會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本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係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開展群眾工作的本領、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落到實處。

    第二,要深入做好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量工作同黨的群眾工作有密切聯絡,要求我們把聯絡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做得更好。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都要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千方百計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要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教育、協商等手段,高度重視和維護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視解決群眾生産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努力使黨的群眾工作取得實效。要結合正在進行的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對黨員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真正做到哪有群眾哪就有黨的工作,哪有黨員哪就有黨的組織,哪有黨的組織哪就有健全的組織生活和堅強的戰鬥力。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堅持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發揚求真務實、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願望,關心群眾疾苦,扎紮實實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抵禦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以自己的優良作風和良好形象帶動群眾做好各項工作。

    第三,要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新的重大課題,很多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正確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妥善處理影響和諧社會建設的各種複雜問題和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要求全黨同志必鬚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努力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問題、開拓新思路、提出新辦法,使我們的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特別要圍繞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領導幹部帶頭,組織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開展調查研究,加強理論分析。比如,如何有效整合社會關係,促進社會各種力量良性互動;如何建立健全有關社會建設和管理的法律法規,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如何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如何在黨的領導下更好地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人民團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仲介組織等的積極作用,形成社會管理的整體合力;如何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如何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産生的特點和規律,形成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如何建立社會協調機制,促進社會成員和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如何建立健全維護公共安全的有效機制,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如何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等。要注重把握新趨勢、新特點、新動向,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見解的研究成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相關鏈結
· 胡錦濤就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作出指示
· 胡錦濤在京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一行
· 胡錦濤致電馬英九祝賀其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
· 胡錦濤與毛總統互致賀電慶祝兩國建交4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