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親切看望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 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7月29日,溫總理向季羨林先生贈送禮物。 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親切看望我國傑出的科學家、航天科學的奠基人之一的錢學森先生。 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北京親切看望我國傑出的科學家、航天科學的奠基人之一的錢學森先生(左一為錢學森夫人蔣英)。 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資料圖:國學大師季羨林
親切的交談━━溫家寶看望季羨林、錢學森側記
“季老,我看您來了。”29日上午9時許,一邁進解放軍總醫院康復樓的病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握住坐在椅子上的季羨林先生的手説:“下個月,就是先生的94周歲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賀。”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閱讀法語、俄語書籍。他早年留學歐洲,上世紀40年代回國後,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
病房簡單樸素,書桌上擺放著不少書籍。
“聽説您現在還天天寫作?最近還要出一本新書,叫《學海泛槎》?”
“已經出來了。”
“能不能給我一本?”
“當然可以。”
“還有人給您寫了一本傳記,叫《非凡人生》?”溫家寶向季羨林表示祝賀,“您這一生,不容易啊。”
“我94周歲了,並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歲。”
“可以可以。您現在的思維、精神和兩年前我來看您時一樣好。我想,這和您的毅力有關。”溫家寶指著自己的頭,示意説,“也和您的追求、理想有關。”
“只要活著,腦筋就要天天不停。”
“我今年三月訪問印度。出訪前看到了《梵典與華章》一書,開卷就有您的題詞:‘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如果沒有文化交流,我們簡直無法想象人類今天的社會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這是我的思想。一個人、一個國家如果關起門來過日子,那不行。”季羨林面帶微笑。
“我們不僅要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良文化傳統,也要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和經驗。”溫家寶向周圍的人説。
“就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季羨林補充道。
頓時,大家都笑了起來。房間裏氣氛顯得輕鬆而熱烈。
“您的《留德十年》和《牛棚雜憶》我都學習過。去年我訪問德國時還專門引用您的一段話: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
“兩者缺一不可。”
“我給華僑講時,很多人都熱淚盈眶。”
“應該列入小學教科書。”季羨林趁機提出“建議”。
“好,我回去以後給教育部‘反映反映’。”溫家寶高興地説。
溫家寶隨身拿出一件小禮物送給季羨林━━那是一幅水晶玻璃畫,上面有激光“刻印”的溫家寶和季羨林在一起的畫像。
“這上面還刻了一句您最喜歡的話:真情。您常講做人要真情、真實、真切。”
“對,‘三真’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則。”
“最近您在整理什麼?”
“寫關於泰山的文章,名叫《泰山頌》。”
“寫出一些來了嗎?”
“第一句是‘上連九天,吞吐日月’。總的來説,就是希望泰山的水更甜,祖國的花更美,更加政通人和。”
“我們努力做到這一點。”
……
資料圖:中國航天科學的奠基人之一錢學森
隨後,溫家寶來到“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病房,送上鮮花,向這位共和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表示慰問和敬意。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航天科學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他衝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數十年來,錢學森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航天事業和國防建設嘔心瀝血,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和“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近年來,雖年事已高,他仍壯心不已,勤奮學習和工作,始終關注著科學前沿領域。
溫家寶親切詢問錢學森的身體和生活情況,祝他健康長壽、生活愉快。
“十五六年前,我就和您在一起共事。”坐在病榻旁,溫家寶深情地説,“我昨天翻看了一下當年的日記本。15年前,我到您辦公室談科技工作,還有您的幾句話記在本子上。您説,社會是一個大系統工程,不僅要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還要有政治文明。另外,您還講應該有個地理系統。您還記得吧?那一天是7月3日。”
坐在病床上的94歲的錢老頻頻點頭。
“您説,我國的科技體制有自己的特點,科技部是政府部門,中科院是事業單位、科研單位,中國科協是科技工作者之家。這種特點是其他國家沒有的。所以您非常重視科學家的作用。”
望著親切熱情的總理,錢學森也深情回憶起過去:“我回國時,毛主席、周總理都特別重視,親自抓‘兩彈一星’這件事。原子彈是錢三強負責,火箭是我。”
“對,您是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就因為這個,美國不讓我回來。但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回來。”
“這段歷史我們都知道。這反映您熱愛祖國,反映了您的人格和品質。全國人民都惦記著您,因為您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國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略停片刻,溫家寶告訴錢老,“現在,我們也像上世紀50年代那樣正在組織制定新一輪科技發展規劃,確定了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還確定了十幾項重大專項。”
錢學森專心傾聽。溫家寶繼續説:“這些專項分佈領域比較廣,涉及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先進製造業、空間科學等。像航天飛行、繞月探測,都要繼續進行下去。我們還確定了未來15年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這就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個規劃正在全國論證,我們將像過去一樣集中力量、發揮優勢,攻克這些重大的課題。其中,就有很多您關心的航天項目。”
“您説的我都同意。但還缺一個。”錢學森思維敏捷地説。
“好哇,我就是想聽您的意見。”溫總理親切地説。
錢老接著説:“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我進行教育和培養的,他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就是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我覺得藝術上的修養對我後來的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現在,我要宣傳這個觀點。”
錢學森先生興趣廣泛,知識面很寬,他不僅是科學大師,而且在音樂、繪畫、攝影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在早年求學時他雖然學的是自然科學,但同時也學過鋼琴和管弦樂,曾是上海交大銅管樂團的重要成員。他曾師從著名國畫大師高希堯先生學習繪畫,而且成績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揚。他常説,他在科學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
“您講的很重要。”溫家寶頻頻點頭,接過話茬,“像您這樣的老一代科學家不僅科學知識淵博,而且文藝修養也很高。李四光先生就會譜曲,您也是一樣。”
“可能就是藝術方面的修養,使您的思想更開闊。”溫家寶説,“而現在學理工的往往只鑽研理工,對文學藝術懂得很少,這不利於全面發展。”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病榻上的錢學森坦誠建言。
“我們的教育還有些缺陷。”溫家寶坦率承認,“全面培養人才,這個意見我將帶回去和有關部門研究。”
“今天,您講的我很受啟發。”時間流逝,不知不覺間已經是10時許。溫家寶起身告辭:“您要保重身體,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在關心您,科技界都很惦記您。”
溫家寶緊緊握住錢學森的手,久久不願放開。(記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