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曾培炎
(2006年2月22日)
保護環境是強國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把環境保護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歷史任務,擺在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為加快發展環保事業,國務院頒發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決定》在認真總結國內外環境保護經驗教訓、深刻認識環境與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今後五年和十五年我國環境保護的目標、方針和任務進行了規劃,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是新時期環保工作的重要指南,標誌著環境保護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一、環境保護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事業取得積極進展。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們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切實把可持續發展作為長期實施的重大戰略,把環境保護作為國家發展的基本政策,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加強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對於緩解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瓶頸制約,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環境保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要在促進經濟發展、加快社會進步的同時,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隨著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000美元,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一些地方水、空氣、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相當嚴重,生態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而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往往難以治理,甚至不可逆轉,給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後果。因此,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切實解決好生態環境這一關係全面發展的重大問題。
加強環境保護,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導思想。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相當粗放,在環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目前,流經城市的河段90%左右受到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近1/3的國土面臨水土流失,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下決心解決的時候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
加強環境保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保持和諧,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對生態環境的過分影響,必然導致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緊張,帶來環境的污染、生態的退化,並引發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近年來,環境已經成為社會各方面關注的問題和影響群眾健康、損害群眾利益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發生的重大污染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環境意識越來越強,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大力加強環境保護,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妥善化解環境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以環境友好促進社會和諧。
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保護全球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好中國的環境和發展問題,既符合中國的自身利益,是13億人民的福祉所在;也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是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貢獻。我們將認真借鑒環境保護的國際經驗,切實改變“先污染後治理”的狀況,努力走出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已經成為國際環境合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事務,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擴大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我國環保事業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保護的重要時期。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環保事業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環境保護工作,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完善監管體制,建立長效機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産生活。
做好新時期的環保工作,要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把握好以下四個要點: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把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作為治理的重點,依靠人民群眾加快發展環保事業,確保國家環境安全。二是堅持統籌兼顧。將環保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統籌城鄉和區域環境保護,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三是堅持實事求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合理確定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兼顧需要與可能,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務求取得實效。四是堅持改革創新。把握新時期環境保護工作的特點,注重從體制上化解環境矛盾,注重運用市場機制治理污染,注重把環境保護納入宏觀調控的目標和任務,注重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環境保護,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要進一步明確環境保護的方針,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環保工作。
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以科學發展推進環境保護。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環境保護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國內外經驗都表明,環保工作早起步,早主動。優良的環境正在成為新的競爭優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環境保護不僅對發達地區十分重要,對欠發達地區也不可或缺。無論是什麼地區,保住綠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銀山”。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將環境容量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據,將環境準入作為經濟調節的重要手段,將環境管理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措施,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在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中,要依法淘汰落後的工藝技術和生産能力,關閉污染嚴重的企業。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止工業污染轉移,實現村容整潔。在科技發展中,要大力推動環境技術自主創新,積極促進環保産業發展。在區域佈局中,要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堅持生産、流通、消費、建設相結合,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經濟社會體系。環境保護涉及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通盤考慮,從各個環節加大工作力度。要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加快改造傳統産業,廣泛推行清潔生産,鼓勵節能降耗,防範和應對污染事故,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生産體系。要實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流通方式,積極治理鐵路、水運等運輸污染,保障危險化學品運輸和儲存安全,限制高污染産品貿易,完善資源再生回收利用,建立清潔、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要大力倡導環境友好的消費方式,實行環境標識、環境認證、綠色採購和生産者責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類和消費品回收,建立綠色、節約的消費體系。還要加強投資和建設領域的環境保護。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預防是前提,只有建立起覆蓋經濟社會發展的防控體系,才能控制住環境惡化的趨勢;治理是關鍵,只有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的力度,才能逐步改善環境質量。預防為主,不欠新賬,要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評制度,依法開展規劃環評工作,積極探索重大決策環評方法,所有建設項目必須符合環保要求,做到增産不增污,努力實現增産減污。綜合治理,多還舊賬,要採取工程、生態、技術等多種措施,加快實施危險廢物處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燃煤電廠脫硫等國家環保重點工程,積極解決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任務落實到各個主要方面。包括:在重點行業發展中,依靠淘汰落後生産能力騰出總量;在重點區域治理中,依靠環保工程減排總量;在重點城市管理中,依靠優化發展降低總量;在重點企業經營中,依靠清潔生産削減總量;在重點項目建設中,依靠“以新帶老”消化總量。
堅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切實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我國正處於環境污染壓力較大的時期,要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需要全面推進環保工作。“十一五”時期,要積極實施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環境保護、農村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國家環保工程等任務。同時要看到,我國環境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具有複合型、壓縮型、結構型的特點,解決起來要有一個過程,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努力實現重點突破。當前,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突出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要把水、空氣、土壤污染防治作為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落實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任務,加快治理進度;提高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控制汽車尾氣排放,著力解決擾民嚴重的噪聲、餐飲業污染問題,嚴格控制危害群眾健康的顆粒物污染;嚴格執行新建電廠脫硫設施建設的規定,加快老電廠脫硫改造步伐。要把保障飲水安全作為環境治理的首要任務。堅決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源保護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
堅持強化法治、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加強環境法制建設,是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依據。要加快環境立法步伐,健全環境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要強化環境執法,繼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的專項行動,加強對環境高危企業的安全檢查,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同時,要充分利用司法手段,支持和加強環保工作。改革是環境治理的重要保障。要推進體制創新,健全環境管理體制,加強環境監管制度,完善環境保護投入機制,推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運用市場機制推進污染治理,健全社會監督機制。要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施城市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要通過建立長效機制,促進社會各方面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決策和行動。
三、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宏偉事業
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的目標是,到201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時,全國基本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時,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實現這個目標,時間緊迫,任務艱巨。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下更大的力氣,堅持不懈地推進環境保護事業。
人民群眾是環保事業的力量源泉。保護環境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是環保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前提。要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環境、珍惜環境、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社區、每個單位都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推廣使用環保産品,積極開展環保公益活動,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將保護環境的熱情轉化為保護環境的實際行動。廣大環境工作者、宣傳工作者、文藝工作者要積極行動起來,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加強環境教育,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環境友好是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特別是生産企業既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也産生了一定的環境污染。隨著時代的進步,綠色生産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誌。每一個企業,都應當本著對人類和環境高度負責的精神,加大環保投入,完善環保設施,生産綠色産品。要積極開發應用有利於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和産品,加快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嚴格執行環境法律法規和污染排放標準,完善和落實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預案,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
政府管理是環保事業的重要保證。綜觀世界各國,政府如果不運用強有力的法律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就難以建立良好的環境秩序。在我國,各級政府是轄區環境質量的責任者,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者。各級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環境安全意識,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實實在在地解決環保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各級人民政府要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狠抓環保任務的落實。各級環保部門要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備的執法監督體系,提高環境管理的能力。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環境保護事業。
加強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意義重大,使命光榮。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努力開創環境保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