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領導活動
 
回良玉副總理在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2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回良玉副總理在全國氣象
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
(2006年5月18日)

    這次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是在我國實施“十一五”規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起始階段召開的,是在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精神、謀劃今後5年和15年氣象科技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也是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和相關科技部門首次就氣象科技發展問題聯合召開的全國性會議。這次會議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對於推動我國氣象科技創新,加快氣象現代化,促進氣象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快更好地發展,必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此,我代表國務院,對這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並借此機會,向全國氣象戰線的廣大科技人員和幹部職工表示親切的慰問!向所有關心支持氣象事業發展的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表示真摯的感謝!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深入分析氣象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切實增強加快氣象科技創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氣象工作。“十五”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十一五”以至更長時期的氣象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氣象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適應國家發展需求的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人工影響天氣等全面發展。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服務産品日益增加,服務時效性逐漸增強,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二是氣象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改善,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有所提高。三是氣象事業發展思路發生重大轉變。與時俱進地提出了氣像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提出了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出的;是在深入分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系統總結多年氣象事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符合我國氣象工作實際,對促進氣象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四是我國在國際氣象領域的影響力和地位日益提高。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國氣象科學技術總體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某些領域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為世界氣象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結果,是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也是氣象戰線全體科技人員和廣大幹部職工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的結果。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防災抗災減災形勢十分嚴峻,氣象工作任務相當繁重,對加快氣象科技發展的要求極為迫切。目前我國自然災害中有70%以上是氣象災害,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中有80%以上集中在農村。天氣、氣候變化是造成我國農業生産波動的一個主要原因,惡劣天氣是導致交通事故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在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逐漸增多,對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應對氣象變化,減輕災害損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與此相比,我國氣象事業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尚未形成,整體氣象科技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不強,特別是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水平不高,農村、近海、主要江河流域等氣象災害防禦能力亟待增強。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並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處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時期,對做好氣象工作、加快氣象科技進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們不斷提高對氣候系統的認識水平、天氣氣候的預報水平、氣象災害的防禦能力和氣候資源的利用水平。要大力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充分發揮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作用。我們要從戰略的高度審視天氣、氣候和全球變暖問題,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看待氣象工作,站在時代前列謀劃氣象科技發展,進一步增強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加速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加速推進氣象科技創新,加速推進氣象體制改革,實現氣象事業又快又好發展。

    二、準確把握氣象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

    2006年年初,國務院出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今後5年和15年氣象事業發展的奮鬥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面向國家發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全面充實氣象工作的科技內涵,不斷增強氣象事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新時期推進氣象科技進步總的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方針,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不斷提高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努力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著眼于增強全社會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能力,增強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能力,增強開發和利用氣候資源能力,集中力量開展攻關,加快氣象科技創新。既要推進氣候系統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創新,也要推進觀測和預報預測的技術創新;既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科學試驗,也要加強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力爭儘早實現氣象科技的重大突破。

    第一,實現農業氣象科技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支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氣象工作與“三農”有著天然聯絡,氣象科技工作必須按照大農業、大氣象的思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更大作為。要進一步提高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評估和糧食産量預報科技水平,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切實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優質氣象服務。要充分利用氣候資源,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産品産量、質量和效益,為發展優質、高産、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服務。要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及時、準確地向農民提供天氣氣候和農業科技等方面信息,為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服務。要積極開展新型農民氣象科技培訓,大力普及氣象科技知識,切實提高廣大農民運用氣象科技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二,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科技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提供有力支撐。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發生頻率高,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提供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警報服務,是防禦災害的關鍵環節。要以氣象衛星為重點加強綜合氣象觀測技術研發,提高對地觀測和空間天氣監測能力;以數值模式為重點加強預報技術研發,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能力,以及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預警和應急保障技術水平。近年來,我國乾旱缺水問題越來越嚴重,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必須切實加強乾旱等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和預警。雷電、龍卷風、山洪、泥石流是造成人員傷亡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突發性強,監測預報難度很大,必須加強這些方面的科技研發。

    第三,實現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科技新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撐。自20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化對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和公共衛生安全等構成嚴重威脅,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要大力推進氣候變化和大氣成分領域的科技創新,深入研究氣候及其變化規律,研究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國防和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的影響,研究人類活動特別是重大開發建設工程、工業化、城鎮化等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制定科學應對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我國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實現氣候資源利用科技新突破,為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我國氣候資源豐富多樣,風能、太陽能、光熱資源、大氣水資源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潛力。要摸清氣候資源家底,尊重科學規律,合理開發利用。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建設我國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監測評估體系,科學進行氣候資源區劃。要繼續瞄準大氣水資源的關鍵問題,實施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工程,深入研究大氣水資源變化和轉化機理,提高我國人工增雨的技術含量和作業效率,改善水資源短缺狀況。

    第五,實現氣象服務的科技新突破,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推動氣象服務科技創新,促進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天氣、氣候、環境和資源等問題。要加強海洋、交通、航空、環境、林業、水利、鹽業等專業氣象監測和服務的技術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含量高的氣象保障。要建立氣象與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合作機制,積極研究氣象對疾病防控和污染物擴散的影響,為應急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污染事件等提供氣象保障。

     三、認真落實促進氣象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設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文件是指導我國氣象事業發展、推動氣象科技進步的綱領性文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一定要認真學習、正確理解、全面把握,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部署上來。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氣象工作全局,切實把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理念與氣象工作的具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總體要求與氣象工作的自身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把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與氣象工作的重點任務有機結合起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工作的新要求,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步伐,加快氣象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氣象服務水平提升步伐。

    (一)加強對氣象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快氣象科技創新、發展氣象事業的重大意義,將氣象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落實各項政策措施。要從實際出發,細化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目標和要求,把氣象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氣象科技發展納入科技發展總體規劃。各方面都要支持氣象科技創新,形成促進氣象事業發展的合力。氣象部門要切實擔負起自己的職責,開拓創新,有為有位。

    (二)深化氣象科技創新和管理體制改革。要深化氣象科研體制改革,合理配置並有效利用氣象科技資源,統籌兼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前沿高技術研究的協調發展,逐步形成部門、行業、大學、社會科研機構和企業相結合的氣象科技研發體系。要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研究型和更加開放的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引導科技資源向解決氣象業務服務的關鍵問題集中,促進氣象科技成果儘快轉化並得到充分應用。要進一步改進行業管理,通過建立協調機制,將各部門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國家氣象觀測網絡的總體佈局,由氣象主管機構實行統一監督和指導。

    (三)加大對氣象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支持氣象科技創新和氣象事業發展。各級財政要增加氣象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增強氣象能力建設。要加大對重大氣象工程、氣象科學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項目建設運行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要保證氣象衛星研製、開發和運行的經費。在實施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中要重視氣象領域的科學研究,給予氣象科研穩定的投入支持。要加強氣象科技創新的統籌規劃與管理,推進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復建設,充分發揮國家氣象科技投資的總體效益。

    (四)建設高素質的氣象科技隊伍。科技創新,人才為本。要緊緊抓住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努力造就一批有世界知名度的氣象專家、一批氣象關鍵領域和重點崗位的科技領軍人物和一批熟練掌握先進技術的基本業務人員。要加強氣象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提高教育培訓能力,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氣象科技教育,提高氣象工作者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和佈局。要加大人才引進和智力引進工作力度,尤其是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服務。要建立健全適應氣象科技發展的人才標準、評價機制、選拔任用機制和激勵機制,最大程度地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活力,特別是要為年輕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舞臺。

    (五)加強氣象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氣無國界,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已成為全人類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球範圍的合作,需要我國的積極參與。要加強氣象科技國際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國際先進技術、知識以及豐富的人力、信息、經濟資源,加快形成我國在國際氣象領域的科學技術優勢,為實現建設氣象強國的目標奠定基礎。

    今年以來,我國總體氣候異常,強對流天氣明顯增多,北方部分地區高溫少雨、春旱持續發展,南方局部地區降雨強度大、汛情來的猛、颱風登陸時間早,發生的自然災害比常年同期偏重。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氣候年景總體為中等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的形勢將更加嚴峻。氣象部門要密切跟蹤分析天氣和雨情、旱情的變化,做好當前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特別是災害性天氣氣候的預報預測工作。現在我國南方地區已經進入汛期,北方地區也即將進入汛期。各級氣象部門要注意加強主要江河流域的天氣預報和短期氣候預測,全力以赴做好颱風、局地強對流天氣、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的監測預報。同時,還要繼續加強乾旱監測,積極做好人工增雨,為工農業抗旱、增加水庫蓄水、改善生態環境等提供氣象服務。

    加快新時期氣象事業發展,使命光榮,意義重大,任務艱巨。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加快氣象科技創新,推進氣象事業跨越式發展,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