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08年6月23日)
胡錦濤
各位院士,同志們:
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兩院院士和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給受災地區群眾生命財産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地震發生後,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奏響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在這場艱苦卓絕的重大鬥爭中,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工程院急國家之所急、幫災區之所需,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為抗震救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同志們緊緊圍繞抗震救災,積極投身災情評估、余震監測、傷員救治、災區防疫、次生災害處置、基礎設施修復、災後恢復重建等工作,深入開展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性、綜合性、前瞻性的意見和建議,為黨和國家組織領導抗震救災提供了科學依據。廣大院士還踴躍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目前,抗震救災工作已進入安置受災群眾和災後恢復重建階段,任務十分艱巨。希望廣大院士進一步集成已有的知識積累,充分發揮跨部門、跨單位、跨學科、跨領域團結協作的精神,用科技的力量積極支援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幫助災區人民早日重建美好家園,為奪取抗震救災鬥爭的全面勝利作出更大貢獻。
下面,我想就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發揮科技界在黨和政府決策中的重要作用這3個問題講些意見。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偉大實踐
這次兩院院士大會,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迎來改革開放30週年的重要時刻召開的。此時此刻,我們大家都不由得回想起1978年3月18日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也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改革開放一開始,我們黨就深刻認識到,面對世界發展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只有把科學技術擺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贏得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是在1978年召開的那次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全面闡述了科學技術的重要地位、發展趨勢、戰略重點、科技人員的政治地位、人才培養等重大問題,旗幟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等著名論斷。從那時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科技事業,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強調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強調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一系列推進科技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極大地激發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迎來了我國科技事業大發展的歷史新時期。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從科學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從科技體制機制到科研環境條件、從科研佈局到科技實力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我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領域,形成了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迅速發展,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超導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工程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三峽工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青藏鐵路、高速鐵路建設等獲得重大成功,數控機床、核電、集成電路等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水平和自主化率穩步提高,高技術研究和高新技術産業化取得明顯進步;科技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以科技進步法為核心的科技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總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科技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全黨全國大力支持、團結奮鬥的結果,是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頑強拼搏的結果。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建立了歷史功績,黨和人民感謝你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豐富了我們對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工作戰略地位的認識,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我們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重要而深刻的啟示。
第一,必須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先進生産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産力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於科技思想的基本觀點。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産力的作用,加快縮小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展差距,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第二,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把優秀人才集聚到國家科技事業中來,開創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第三,必須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只能依靠我們自己,只能依靠自主創新。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建設創新型國家,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搶佔科技制高點,奮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切實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戰略主動權。
第四,必須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安排,是我國科技發展必須堅持的重要組織方式。必須統籌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統籌各類創新主體和各種創新要素,統籌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研究、高技術研究,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幹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大學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形成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強大合力。
第五,必須堅持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必須面向現代化建設、面向廣大人民需求,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中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領域作為重點,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起來,集中力量在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努力掌握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解決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
第六,必須堅持弘揚科學精神。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全社會創新精神,是科技進步和創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會基礎。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在全社會大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勇於實踐、不屈不撓的精神,倡導敢於創新、勇於競爭、誠信合作、寬容失敗的精神,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為科技創新提供科學理論指導、有力制度保障、良好文化氛圍。
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創新創造日新月異,世界科技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當今世界,誰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同時我國發展也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我國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優秀拔尖人才還比較少。落實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口健康、保障公共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迫切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迫切需要我們加緊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我國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
正是基於這樣的全局性考慮,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作為調整産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第一,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首要任務。這是統領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主線。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動力。要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創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識産權和高附加值的國際著名品牌。要高度關注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科學和技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準確把握微觀和宇觀的統一、還原論和整體論的結合等當代科學發展前沿的主要特徵,對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等進行全面佈局,促進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推動多學科多領域協調發展。要堅持把以人為本、改善民生作為科技事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使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科技仲介服務體系協調統一。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認真學習和充分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成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
第二,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以制度創新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迫切需要體制機制創新。要以服務國家目標、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出發點,以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為重點,以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以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重要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各項配套改革,形成有利於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有利於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既體現中國特色又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要建立健全國家科技決策機制和宏觀協調機制,加強對重大科技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計劃實施、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加快科研佈局和結構調整,改革科技成果評價和獎勵制度,促進科技資源有效配置。
第三,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培養造就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人才直接關係我國科技事業的未來,直接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明天。傑出科學家和科技人才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按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實行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政策措施,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和環境。要遵循創新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不拘一格,廣納群賢,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鍛鍊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要改進和完善職稱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貼制度、博士後制度等高層次人才制度,完善項目投資體系和結構,形成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加大引進人才、引進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智力,吸引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第四,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以創新文化激勵科技進步和創新。文化傳承和發展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有著直接的重大影響。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提倡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特別是要為年輕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臺,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和鼓勵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發揮科技界在黨和國家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按照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全面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和國家迫切需要科技界研究分析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的諮詢意見。
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工程院是國家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是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庫。長期以來,兩院院士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世界和我國科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等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許多重要諮詢意見,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從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建立、“863計劃”的提出到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研究制定,從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出臺到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和應對氣候變化建議的提出,等等,無不凝聚著兩院院士的心血和智慧。
兩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的領軍人物,要繼續團結帶領全國科技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決策諮詢,努力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問題提供諮詢建議,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當前,尤其要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人均勞動生産率低、産品附加值低以及經濟增長物耗高、能耗高、生態環境代價高的狀況。要更加關注能源、水資源、環境保護、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更加關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天技術、海洋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更加關注基礎科學、前沿技術研究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更加關注工農業生産急需解決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更加關注關係民生的食品、衛生、公共健康等重大問題。要建立健全國家宏觀決策諮詢制度,建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的評估制度、監督機制、責任制度,探索推進國家宏觀決策諮詢制度法制化的有效途徑,為兩院院士發揮諮詢作用提供舞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發揮兩院院士和各方面專家的作用,積極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在2006年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我專門講了建設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問題。今天,我再一次強調,一定要把加速培養造就優秀科技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作為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希望兩院院士更加關注人才培養,把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舉薦人才作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發揚我國科技界甘當人梯、提攜後學的光榮傳統,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這裡,我還要專門講一講防災減災問題。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地震、洪澇、颱風、乾旱、風雹、雷電、高溫熱浪、沙塵暴、地質災害、風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災、植物森林病蟲害等災害在我國都有發生。我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佈在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這些年來發生的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澇、2006年重慶和四川特大乾旱、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澇、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更是給我國人民生命財産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因此,我們必須把自然災害預測預報、防災減災工作作為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進一步抓緊抓好。從長遠看,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強對自然災害孕育、發生、發展、演變、時空分佈等規律和致災機理的研究,為科學預測和預防自然災害提供理論依據。二是要加強自然災害監測和預警能力建設,在完善現有氣象、水文、地震、地質、海洋、環境等監測站網的基礎上,增加監測密度,提升監測水平,構建自然災害立體監測體系,建立災害監測━研究━預警預報網絡體系。三是要深入研究各種自然災害之間、災害和生態環境、災害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開展全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加強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強化應對各類自然災害預案的編制。四是要加快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網絡通信技術的應用以及防災減災高技術成果轉化和綜合集成,建立國家綜合減災和風險管理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國家和地方災情監測、預警、評估、應急救助指揮體系。五是要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將依靠科技建立自然災害防禦體系納入國家和各地區各部門發展規劃,並將災害預防等科技知識納入國民教育,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納入全社會科普活動,提高全民防災意識、知識水平和避險自救能力。六是要圍繞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和災害防治工作中尚未解決的科學難題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既學習國外的有益經驗和先進技術,也對人類社會共同防災減災作出貢獻。
各位院士、同志們!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