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良玉副總理在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
普查工作總結會議上的講話
(2008年7月8日)
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各級普查機構的精心組織下,經過數百萬統計工作者和普查人員的辛勤努力,歷時三年、世人矚目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全面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是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是“三農”工作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向紀念農村改革30週年獻上的一份厚禮,確實可喜可賀。今年2月,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了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彙報,對普查工作和普查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今天,我們召開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總結會議,主要是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全面總結農業普查工作,表彰為普查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深入研究普查成果的應用問題,紮實促進農村統計事業的發展,更好地為“三農”工作服務。剛才,張為民同志對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完成情況做了全面彙報,講得很好;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做了發言,事跡很感人,我聽了很受教育和鼓舞。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肯定農業普查成績,認真總結成功經驗
開展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新時期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回顧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可以説是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
第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成功意義重大。準確的統計數據是正確決策的基礎,普查是獲得統計數據的重要方式。這次農業普查內容豐富,涵蓋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客觀描述了農村改革30年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基本情況和變化趨勢,準確地揭示了農業生産狀況和生産力水平。這為我們科學認識新形勢下的“三農”問題提供了權威資料,為社會各界了解“三農”情況提供了豐富信息,為黨和政府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這對於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完善和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世界各國對我國農業發展狀況非常關注,這次普查也將為國際社會客觀認識和正確理解我國“三農”問題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成果十分豐碩。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農業、農村、農民家底,既有填補統計數據空白、開先河之舉,也有對常規統計的完善、豐富和修正之處,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統反映“三農”狀況的基礎資料,可以很好地滿足政府、農民和社會各方面的需要。一是首次獲得大量反映“三農”的新信息。這次農業普查對農業生産經營者、農業生産結構首次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並在農業服務業、非農村住戶農業生産經營、農村商業設施及環境衛生、村級組織及財務、農民住房和勞動力外出情況等方面,獲取了大量過去全面統計和抽樣調查沒有統計過的信息。另外,還彌補了以往常規抽樣調查滿足不了省以下數據需求的不足。二是更新和豐富了常規年報統計的內容。這次農業普查對常規統計調查的指標體系進行了擴展和充實,對農業生産經營者基本狀況、農業生産條件和技術推廣、社區基本服務、農村市場流通、農村社會事業、農村人口流動及就業、農戶生活狀況及收支等常規統計調查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三是核實和修正了部分年報數據。過去有的地方由於統計基礎薄弱,常規統計數據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地方由於受調查方法和統計手段的制約,統計數據不能及時反映“三農”的發展變化;有的地方存在人為誇大或縮小數據的現象。通過農業普查,對年報中的農作物播種面積、牲畜存欄、農業機械和水産養殖面積等指標進行了全面的核實和修正,使之更加符合實際。
第三,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次農業普查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普查規模之大、調查項目之多、涉及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對所有的農業生産經營和服務單位、農村住戶、村委會和鄉鎮進行了調查,涉及23億農戶、40萬個農業生産經營單位、65萬多個村和4萬多個鄉鎮。這既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業普查。二是普查組織之複雜、工作難度之大前所未有。這次農業普查是在城鄉融合交流加速、農村經濟社會轉型加快的背景下進行的,農業農村情況複雜多變,科學進行分類、準確把握界線、動員群眾配合,任務極為繁重。農業普查也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工程,由現場登記、事後質量抽查、數據處理、數據審核、主要數據匯總、數據評估等多個環節組成,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最終結果。面對艱巨的任務、繁重的工作,各級農業普查機構和廣大普查人員,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高標準、嚴要求,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中國乃至世界農業普查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
第四,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經驗彌足珍貴。這次農業普查有很多好的做法,積累了不少經驗。一是組織領導有力。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普查工作,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部署,成立了農業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建立了完善的組織領導體系。地方各級主要領導和分管負責同志深入一線,現場指揮,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各有關部門自覺服從大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統計部門全面負責農業普查的業務和日常的組織協調,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國土資源、軍隊、武警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很好地完成了本部門、本單位的普查任務。財政、發展改革等部門在財力和物力上給予保障,宣傳部門和新聞單位廣泛深入地開展了社會宣傳動員,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其他相關部門也大力支持普查工作。二是科學指導有方。國務院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堅持科學性、前瞻性、針對性、可比性的原則,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精心設計方案,統一規範技術標準,認真確定普查指標,研究制定出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一般規則的普查辦法。普查期間,各級農普機構切實加強工作指導,推進普查工作的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建立了數據質量控制崗位責任制,並對每個環節實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和檢查驗收,確保了數據質量。三是社會動員有效。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方式,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社會宣傳動員和農業普查知識的普及教育活動,為普查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使普查對象知曉普查、配合普查,使社會各界了解普查、理解普查、支持普查。同時,近700萬普查人員認真履行職責,向群眾做了大量宣傳溝通工作。四是各項工作有章。國務院公佈了《全國農業普查條例》,各級普查機構和廣大普查人員依法開展普查登記,依法蒐集、整理、加工普查資料,依法獨立行使調查、報告、監督的職權,依法拒絕和抵制普查工作中的各種違法行為。各地對在農業普查工作中發生的違法行為,及時予以查處。
在這次普查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他們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奉獻精神令人欽佩,他們的模範事跡感人至深。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榮獲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稱號的集體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統計工作者和全體普查人員表示親切的慰問!向支持與配合農業普查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謝意!
二、有效利用普查資料,更好服務“三農”工作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階段,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期,農業農村正在經歷廣泛而持久的變革,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必須深刻把握這些重大變化的脈搏,自覺遵循這些重大變化的規律,牢牢掌握農業農村工作的主動權,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這次農業普查原始指標近700個,加工、匯總形成的信息非常豐富,來源比較可靠,數據比較真實,能更科學、更全面、更細緻、更準確地反映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變化情況。我們要充分開發利用普查所取得的豐富資料,從宏觀到微觀、從總量到結構、從定性到定量,多層次、多方位、多視角深入、系統分析“三農”重大問題,揭示農業和農村發展變化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科學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汶川大地震後,農業普查資料就對評估災情,指導救災工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前要充分利用普查結果,並結合常規統計資料,做好以下幾個重大問題的研究。
一是研究分析主要農産品的生産和供給狀況。我國有著13億多人口,糧食等主要農産品是保生活、平物價、穩民心的關鍵商品,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有力推動下,糧食生産扭轉了前些年面積下滑、總産下降、單産徘徊的局面,在連續4年增産的基礎上,今年夏糧又喜獲豐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實現夏糧連續5年增産,單産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但應當清醒地看到,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耕地面積剛性減少、農業比較效益不斷下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擴大農産品供給難度增加,保障農産品供求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要充分利用普查取得的資料,研究提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産結構與區域佈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等方面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
二是研究分析農民收入和消費情況。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擴大農村消費,是改善農村民生、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迫切要求,是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民收入雖然連續4年實現較快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農村市場有效需求依然不足,這種狀況必須儘快改變。我們要利用農業普查資料和其他資料,深入分析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展非農就業增收空間的途徑,探討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財産性收入的措施,研究擴大農村消費、啟動農村市場的辦法。
三是研究分析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轉移情況。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民富之基。農業普查結果表明,這些年我國農民就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就業比重下降,非農産業就業比重上升,外出就業較快增加,多元化的就業格局初步形成。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正處在十分重要的轉折時期,面臨著極為複雜的情況。一方面,現在農業勞動力還有近34億,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任務仍很艱巨。另一方面,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的轉移,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徵開始改變,結構性短缺特徵正在顯現。一些地方和企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難,一些地方農業生産缺人手、新農村建設缺人才、抗災救災缺人力等“三缺”現象顯露,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等“三化”趨勢明顯,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等“三留守”問題突出。實際上,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並不是富餘或剩餘勞動力,恰恰是農村也十分需要和緊缺的人力資源。我們要利用翔實的普查資料,認真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與結構變動對農業和國民經濟的影響,深刻把握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特徵和發展趨勢,並借鑒國際經驗,研究提出在勞動力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並存的背景下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繼續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政策措施,努力把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四要研究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重大戰略任務。從普查結果看,近年來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取得重大進步,農民的生産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態勢並沒有改變。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認真分析新農村建設的進展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研究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
近期,國務院和各地的農業普查辦公室已經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組織社會各界力量,利用農業普查資料,對當前“三農”的熱點問題開展深入、系統的分析研究。這件事做得很好,要切實加強指導和協調,力爭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切實鞏固農業普查成果,加強農村統計工作
統計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基礎,統計數據是制定大政方針的重要依據。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統計工作和農村統計調查。在統計局組織領導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統計調查體系,形成了一套比較科學的調查方法和制度,造就了一支作風過硬、業務精湛的農村調查隊伍。長期以來,廣大農村統計工作者發揚“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敬業勤學、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精神,致力於農村經濟社會調查事業,為農業和農村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近些年,統計部門提供了豐富、翔實、有説服力的第一手資料,客觀準確地反映了“三農”的實際情況,對於在全社會形成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對於在全國上下形成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強大合力,對於黨和政府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對於國際社會客觀認識和正確理解我國“三農”問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説,這幾年我國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取得重大成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難得的好局面,凝結著廣大農村統計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農業農村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統計部門和農村統計工作者肩負著更加光榮的使命、更加繁重的任務。希望統計部門抓住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成功的機遇,充分利用普查取得的基礎資料和組織實施經驗,進一步改進和加強農村統計工作,構建符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村統計工作平臺,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提供更加優質的統計信息服務。
(一)加快推進農村統計方法制度改革。這次農業普查,是對過去農村統計制度、統計方法和數據質量的一次檢驗。普查結果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統計工作有了很大進步,“三農”統計數據總體上是可靠的,但農村統計工作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一些統計數據還不能完全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農村統計調查工作要適應農村形勢變化,進一步改革統計調查方法制度。一要完善現有統計指標體系,逐步建立反映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指標體系,滿足“三農”發展變化的需要。二要改革調查方法,利用普查成果,研究建立農産品産量對地抽樣調查體系、畜牧業監測調查體系、農民工流動監測調查體系等,提高“三農”統計能力,滿足各級政府的需要。三要不斷完善統計預警監測制度,對農村重大問題進行統計監測,及時提供準確的預警監測報告。
(二)認真做好歷史數據修正工作。通過普查可以驗證常規統計調查數據的準確性,矯正由於抽樣代表性等原因形成的系統性偏差。根據《全國農業普查條例》的有關規定,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普查結束後,要根據農業普查結果,對常規統計調查的歷史數據進行修正,同時今後的統計調查要以普查數據為基礎開展。統計部門要認真做好有關歷史數據的修正工作並做好銜接,確保統計數據能真實反映經濟社會運行狀況。各方面一定要正確認識普查數據與年報數據之間的差異,理解和支持統計部門開展這項工作。
(三)大力加強基層統計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強、作風正、業務精的統計調查隊伍,是做好農村統計調查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一方面,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幹部隊伍的政治思想素質。要通過學習和教育,在農村統計調查隊伍中牢固樹立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發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扎紮實實地做好農村統計調查工作,真正代表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另一方面,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幹部隊伍的業務素質,培養一大批精通統計科學、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熟悉農村經濟政策和管理的專門人才,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統計調查工作的要求。
(四)努力提高農村統計技術裝備水平。要大力加強以信息化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信息化推動統計制度改革和工作方式的進步,努力實現統計手段的現代化。充分應用遙感、衛星定位系統、電子記賬器等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的調查手段,保證數據質量。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健全數據快速傳輸通道和信息統一發佈平臺,為各方面提供優質、快捷的服務。加大投入力度,儘快改變目前基層調查隊辦公條件差、交通工具缺乏、通信手段落後的狀況。
(五)切實加大對農村統計工作支持力度。在新形勢下,農村統計調查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農村統計調查承擔的工作任務既光榮又繁重,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加強組織領導。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統計調查工作,加強支持,營造良好的環境。要加大對農村統計調查工作的投入力度,為農村統計調查活動的正常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提高數據質量、推動農村統計調查工作上新臺階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各級領導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決不可在統計數據尤其是農村統計調查數據上弄虛作假,自覺維護統計數據的真實性。
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雖然結束了,但統計事業發展任重道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提高統計工作水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新|活動|出訪|會議|論述|圖片
7月8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總結會議,研究普查成果的開發利用和加強農村統計調查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組長回良玉出席會議並講話。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回良玉在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總結會議上強調
充分利用普查成果 更好服務“三農”工作
國務院7月8日在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總結會議,研究普查成果的開發利用和加強農村統計調查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組長回良玉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歷時三年的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是“三農”工作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我們要充分開發利用普查所獲得的豐富信息,系統深入分析“三農”重大問題,準確把握新時期農村發展變化趨勢,科學有效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村統計調查工作,構建符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農村統計工作平臺,為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提供更加優質的統計信息服務。
回良玉説,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共組織動員了700多萬名普查人員,對全國2.3億農戶、40萬個農業生産經營單位、65萬多個村和4萬多個鄉鎮進行了規模空前的調查,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普查結果如實體現了我國農村改革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系統反映了我國農業的生産力水平和農村發展變化情況,全面摸清了農業、農村、農民的家底,不僅填補了不少統計數據空白,並且對常規統計進行了完善,為科學認識新形勢下的“三農”問題提供了權威資料,為黨和政府加強“三農”工作提供了決策依據,也為國際社會客觀了解我國“三農”情況提供了大量信息。要有效利用這次普查的豐碩成果,認真分析研究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擴大農民消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等重大問題,為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