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11月14日,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授牌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儀式,並向四川省、陜西省授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標牌。
羌族歷史悠久,羌族文化從語言、服飾、飲食、村落佈局、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均與羌族人民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展現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嚴重破壞。為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搶救保護羌族文化的指示精神,文化部與四川省、陜西省積極配合,商討地震災區包括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搶救方案,組織專家對《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確定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範圍,即羌族主要聚居區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羌族自治縣,以及毗鄰的松潘縣、平武縣、黑水縣,陜西省寧強縣、略陽縣等部分相關地區。
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並將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納入了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在“十一五”期間,我國要確定10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産內容豐富、集中的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繼閩南、徽州和熱貢之後,我國的第四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最新|活動|出訪|會議|論述|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