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領導活動
 
溫家寶母校演講:青年學生最寶貴的是有獨立思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22日 08時43分   來源:長江日報

19日晚,溫家寶總理在地大自習室與學生們親切握手。記者周超 攝

溫總理在地大階梯教室與師生們交流。記者 周超 攝

    19日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看望師生,參觀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後,他在該校作了長達50分鐘的即興演講。

    當晚8時34分,溫家寶走進地大西區教一樓第二階梯教室,200余學子全體起立鼓掌,掌聲和歡呼聲持續約半分鐘。

    晚上約9時30分,演講結束,溫總理和前排學生握手,所有師生起立鼓掌。

    溫家寶以祝賀地大登山隊登頂珠峰為演講開場白。

    溫總理説:“今天的新聞聯播播出了我們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珠峰登頂成功的好消息,我向他們表示祝賀。這告訴我們,不畏艱苦和挫折,一定能到達光輝的頂點;而且,這也是我們的傳統。”

    溫家寶説:“我在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學習了近8個年頭,很早就想回學校看看。我本想準備演講稿的,但想著,回家跟家人談話不需要準備演講稿,想到什麼就説什麼。”

    溫家寶説,他在擔任領導工作後,還一直關注地質問題研究。他上大學的時候,就一直很關注二疊紀和三疊紀的界限問題,這是一個古生物的問題。“剛才,參觀了學校的一個實驗室,現在用新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感到很高興。”

    “2008年,在接受《科學》主編布魯斯-艾伯茨的採訪時,我説過,要是我不從政,很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

    溫家寶説,地質學不是一門簡單的科學,是一門深奧博大的科學,需要有志青年為它獻身,需要有志青年利用地質學造福祖國,造福人民。只要有人類存在,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人類發展,只要地球變化,地質學就不會枯竭!

    溫家寶説,從政後,沒有忘記對科學發展的關注,仍在思考地球發展方向。對於地球科學的發展,在冰島考察火山和地熱時,與學習地熱的學生座談時,講了地質科學發展的六點方向。

    一是地球科學應研究地球環境與人類的關係,還應包括天體。二是地質構造,特別是板塊變化對地球帶來的變化。三是礦産資源和能源,特別是需要新的實踐和理論。四是地質災害防治是涉及人類利益的重大問題,應該做到有效預報、預防和治理。五是現代科學在地質學的應用。六是地質科學要開發新領域。

    溫總理舉例説,在內蒙古煤田勘探時,發現鉬礦與煤共生,大型煤礦的成長中很少見的。煤層氣的發現和開發,在我國起步較晚,開發實踐比較落後。一次在巴厘島與奧巴馬總統會談時談到,美國的煤層氣開採與使用技術成熟,煤層氣開採已經到了實用的地步。我國具備煤層氣開發條件,對開採技術應用和管道輸送要求很高,我國在礦産和能源方面要不斷探索新的實踐和理論。

    他説:“這告訴我們,礦産和能源上不要只局限在書本知識,要不斷探索。”

    溫家寶説,“1960年,我在校期間,很熱愛地質課程,除書本外,還曾鑽研過河流走勢變化和力學原理,還有北方磷礦成因。在工作之後,我還自己研究地質力學。作為科學工作者,思維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應是禁錮和封閉的,要只承認規律和真理,不屈服於任何權威”。

    “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導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青年學生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這是最寶貴的。”

    溫家寶説,“在母校的學習,使我養成了從不迷信權威的習慣,遇事總是要問一個為什麼,通過自己,探尋追求真理的腳步。熱愛科學,追求真理,是母校教給我的。現在,許多老師、同學也是這樣的。地球太大、宇宙更大,自然處在變化中,人類和社會存在發展,要不斷地探索,這才是科學精神。”

    “今天,我們學校登山隊登上珠峰了,相信地質工作也會登上高峰,母校又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

    溫總理講起自己的學生生涯,讀大一時,他一進校就生病了,需要隔離。生病期間,不能去上課,他還是認真鑽研。那一個學期,加上最難的結晶學在內,每門課程仍然得了優秀。

    從那以後,他堅持鍛鍊,颳風下雨都沒間斷,從開始爭取4小時上課、到後來8小時上課時間,一直到大學畢業,脫掉了病痛這頂帽子。

    參加地質工作,就要跋山涉水。在祁連山工作,常常是帶一個饅頭,一路上遇到柴火就撿起來,在山上烤饅頭吃;沒有柴火,晚上回住地,吃一碗麵條、一個饅頭。參加工作後,生活條件艱苦,惡劣環境下,他告誡自己,人要有願意吃苦、而毫無叫苦的精神。只要努力,不畏艱難,不怕挫折,總會進步。

    溫總理説,當時他從來沒有測過遙控點,每一次,都是爬到設定地點,做好素描,填好圖,定好點。有時,下山還要背一包石頭回住地,累得不能坐下。

    在工作的時候,曾經有過幾次危險經歷:在祁連山主峰,夜遇暴雨,深夜搬了三次家,總是先轉移設備和數據資料,之後才是自己的生活用品。

    “還有一次是在過疏勒河時,走到水中間,突遇河水暴漲,水流很急,我緊緊抱著牦牛的脖子,半個身子已經浸泡在水裏,這樣過河。”

    溫總理説:“跟大家講這些,我是想説,吃苦可以鍛鍊人,不僅磨練一個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一個人的精神。對於任何工作,能擔起來就勇敢的擔起來,不怕任何困難,甘受任何打擊和委屈,把工作做好,不把困難丟給別人。這種精神也是母校給我的。”

    不懂得窮人 就不懂得政治

    “上大學後,我開始思考社會、思考人生。除學好專業外,還大量閱讀歷史、哲學、經濟等方面的書,一心想著為人民做點事情。”

    溫總理説,作為一個熱血青年,想得最多的,是要和人民在一起。母校給了這樣的環境和條件,1963年、1964年在湖北、河南進行生産實習和畢業實習,經常到農村參加勞動,吃在老鄉家、住在老鄉家。假期到農村去,和農民生活在一起,吃一樣的飯、睡一樣的炕,利用這樣的機會了解群眾,認識他們的思想、感情,學習他們的品質。

    在地質隊工作時,交了許多農民和牧民朋友。當時看到他們為了買瓶醬油、買點鹽要跑很遠的山路,拿幾個雞蛋到地質隊換錢,他就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人民,這是最根本的,為國家和人民獻身的人生觀也是在母校期間形成的。

    擔任領導職務後,走遍了全國的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礦山、油田,住過山村、下過礦井。工作繁雜時間不多,但在週末還是下鄉視察,覺得和人民在一起非常親切。

    溫家寶説,這些年,實行了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免除了農業稅,結束了推行2000多年的皇糧國稅,建立了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

    他説,一個領導人不懂得農民,不懂得佔全國大多數的窮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經濟。一方面推進經濟發展,一方面要努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們的目標。

    “同學們在學習時,一定不要忘記樹立遠大理想,把今天學習與今後工作結合在一起,練就本領,將來更好地為人民工作。母校培養了我,銘刻在心,牢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自己的工作成績回報母校。努力做一個永遠讓母校記得的優秀學生!”   (記者 萬建輝 通訊員 于磊 黃磊)

最新|活動|出訪|會議|論述|圖片

 
 
 相關鏈結
· 溫家寶在湖北考察
· 溫家寶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
· 溫家寶在湖北考察
· 溫家寶在鄂考察時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